7月27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四川省成都市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从武汉出发奔赴四川省成都市漆器工艺厂(以下称漆器厂)进行为期7天的实践调研活动。
此行实践团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习成都漆艺历史、传承经历、制作方法,探寻成都漆艺传承的前景和成都漆艺作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访古朴漆器厂,寻千年匠心制作
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先祖以他们的勤劳与智慧为中华儿女留下了许许多多文化瑰宝。如:景德镇的瓷器,四川的蜀锦,苏州的苏绣,安徽的黄梅戏,云南的孔雀舞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千上万,有些知名度很高,但有些鲜为人知。成都漆器便是低调且富有内涵的代表。
漆器馆负责人向实践团介绍漆器工艺品 杨欣宇
近代以来,漆器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艺术继承者对于漆器的传承和漆器艺术的探寻从未停歇。在老一辈艺术家的努力下,古老漆器工艺在保持传统文化品格的同时不断创新。如今,现代漆艺以其特有的艺术创造过程及新型艺术样式重新回归大众视野。
目前,成都漆器厂中老一辈的手艺人大多已退休,新生一代的力量也在源源不断的注入。
实践团通过采访多位手艺人得知,起初他们中的大多数是通过朋友,家人,或者展览接触到漆器,而后深入了解到漆器艺术的美与精神内涵后爱上了这门艺术,并决心将传承这门技艺为己任。未来成都漆器的发展时,不仅要继承,还需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去做一些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同时,他们坚信他们的坚持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漆器文化的魅力。他们的坚持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热爱,传承传统文化、拯救中国将要逝去的技艺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探奇妙博物馆,穿越千年与“漆”相会
中国漆器有8000年的历史,成都漆器也有3000年。“九天开出一成都,花重锦官城”。为了探寻这片古蜀大地是如何孕育出成都漆器这般独具匠心的珍宝,实践团将坐上时光列车,穿越千年历史的云雾,在成都博物馆开启“漆妙”之旅。
成都漆器起源于商周,盛于汉唐,而后于明朝、清朝逐渐衰落。
博物馆中现存放有大量漆器用品——线条细腻、漆色饱满的漆床;色彩丰富、质地温润的漆盘;线条流畅,做工精细的漆碗,炯炯有神的漆木马……
漆盘 肖媛玲
《韩非子▪十过》篇即有“虞舜做食器,流漆墨其上。禹做祭器,漆墨其外而朱画其内”的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漆器光亮洁净、轻便、隔热、耐腐的特性,一定程度上逐渐替代了青铜器。汉朝的夹纻技艺,唐朝的堆漆、金银平脱手法,宋朝的素髹与雕漆技术的改良,清朝的脱胎技术,悠悠八千载,漆器艺术穿越历史,风尘仆仆而来,为中国人的生活增添了千文万华的精彩。
漆盒 肖媛玲
成都漆艺以天然生漆、实木为原料,包括雕填彩、雕填影花、雕锡丝光、拉刀、针刻、隐花变涂等修饰工艺。以雕嵌填彩技艺为例,其中包括设计胎样、装饰图稿和制作木胎、多次上灰、刷底漆、打磨、雕填(即先将设计好的装饰图稿拷贝到胎体上,用刀雕出阴刻画面)、推光、措清等。其工序多达十多道,其中有些步骤还需多次重复。每一次的上灰,研磨,抛光无一不承载了手艺人们的匠心。
了解漆器传承现状,传递“漆望”之光
漆器制作繁杂,成本极高,价格昂贵,逐渐的淡出了日常生活,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数逐渐减少。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不断地强化提高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通过漆器传承者不懈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成都漆器。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加入漆器手艺人的行列,为传承、发扬漆器文化不断地努力着。
为调查成都群众对于成都漆器的了解情况实践团在四川大学、天府广场等的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向路人发放了调查问卷。同时也前往了坐落于杜甫草堂内的漆器馆,向馆内的负责人了解了目前漆器的销售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去关注漆器,但是成都漆器宣传力度仍然不够,漆器的知名度依然无法与蜀锦相比。如今成都漆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其制作所耗费的时间过长,人力物力较多,很多工序不能用机器来代替,所以其产量极低。同时,成都漆器厂接到的订单多为高端定制的产品,而中低端产品较为日常的实用的产品生产的较少,其资本不能快速的运作,不能开拓出更大更广阔的市场。
如何更好地将漆器工艺传承下去?如何让漆器能够更贴近生活?这些都是急于解决的问题。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容待,当代青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的脉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新中国”奋进新征程!
文字记者:植科院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暑期社会实践团 肖媛玲
摄影记者:植科院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暑期社会实践团 肖媛玲 杨欣宇
审稿人: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审稿员 刘玉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90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