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8月14日电(通讯员 叶楠 孙文静)随着乡村扶贫的发展,国家政策的陆续出台,很多高等院校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扶持农村教育的号召”,大学生对支教活动也饱含热情,支教活动逐渐成为了校园文化乃至社会风尚。
为反映新形势下短期支教的发展现状,探寻爱心短期支教的改良途径。2019年7月16到19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花儿与少年”实践团先后抵达山东省日照市、临沂市、以及菏泽市支教点进行实地调研,真实感受支教、致力乡村教育。
图为“花儿与少年”实践团全体成员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文静 摄
深入课堂,支教感知
白日晴朗,夏风微醺。为了初步感知支教现状,实践团前往日照市东港区石臼街道林海社区以及小岭南头村支教地进行调研。没有亲身体验,就没有权利发言。在与负责人协商之后,实践团成员采取旁听课堂的方式,从一个被支教者的角度去感受和体验。课堂之上,面对着“酶世界”,孩子们思维活跃,时时发问,不时说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如此“欢跃”的课堂氛围,支教老师面露难色。与之相反的是,在数学课上,随着老师的时时发问,孩子们的思维也随之带入,潜心思考,课堂节奏被带动起来。课堂之余,实践团成员与当地负责人季先生进行交流,共同探讨了目前短期支教潜存问题,共同摸索短期支教未来发展趋势。采访过程中季先生给予了独到的见解,并表示,虽然目前短期支教 存在些许问题,但仍给予了殷切的希望。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林海社区负责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文静 摄
走访区委,为爱发声
通过旁听课堂问题的发现,望能够把问题如实反馈,并得到日照市支教组织单位对于未来支教模式的看法和见解,烈日骄阳,实践团前往共青团日照市东港区委员会。实践团受到区委副书记李珊珊的热情接待,交谈伊始,实践团简明扼要地提出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李书记认可此类客观问题的存在,但也表示,国家在近些年也出台了许多关于志愿者支教方面的政策,而且关于支教者的改进计划也已提上日程,处于准备阶段。实践队员了解到,短期支教作为对应试教育的一种补充,相较于传统的授课方法,短期支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使孩子们尤其是留守儿童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得到了真诚的陪伴和亲切的关怀。通过采访探讨,实践团深刻分析了短期支教现有问题的本质,更加明确找到普遍适用的改进方法是实践任务的重中之重。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东港区区团委李副书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文静 摄
支教助学,切身体会
在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体验被支教者之后,实践团赴临沂市莒南县胡家崖村,在当地亲自参与了支教活动,从一个支教者的角度来感受支教的真实效果。为传播儒家文化,丰富孩子们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认识,《论语》的讲述也能够培养孩子们传统的中华美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一片朗读声中,实践团发现了孩子们对《论语》的新鲜感。在与支教老师的交流中,实践团了解到,这些孩子们有部分是留守儿童,从小在爷爷奶奶的看护下长大,已经习惯了与父母的相逢和离别,他们在20岁之前基本上没有走出这个镇子的机会。支教老师表示,支教活动的意义更多的是对这些孩子的陪伴、启蒙知识的讲授以及眼界的开阔。同时,对于孩子们年龄跨度大的问题,支教老师也在寻求解决途径,力求课件难易能够满足最小年龄层次需要。在本地的实践,实践团发现不同地点的不同支教模式也会导致支教效果的迥异,从而在对比中慢慢探索出短期支教发展的新方向。
图为实践团进行支教助学,讲述《论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文静 摄
走访调研,倾听心声
为综合分析,多方对比,对短期支教进行更全面的阐释,实践团成员前往菏泽市巨野县麒麟镇中心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当地负责人镇书记苑丹丹积极配合,谈及支教时更是面露喜色,他表示,当地是第一年组织支教活动,但此支教活动深受当地家长欢迎。当地绝大部分的孩子也是留守儿童,支教点的存在弥补了暑期家长不能陪伴孩子的遗憾,丰富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也有助于他们性格的养成,当地居民对于支教活动的继续开展给予了莫大支持。短期支教时间虽短,但是意义深远。在对中心小学的校长进行交流时,实践团也发现,这些孩子平时在校的授课老师也是支教老师,支教时长为一学年,老师的频繁更换着实不利于孩子们平时的在校学习,面对着现如今竞争激烈的应试教育,也实难达到扶贫的目的。此次走访乡间,贴近民情,倾听民声,实践队员对实际支教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教育事业是当地扶贫的关键之举。
此次暑期支教调研活动,花儿与少年实践团旨在全面切实探究短期支教活动的发展现状,了解短期支教活动的受益情况,总结短期支教的发展模式,扩大短期支教的长远影响,使短期支教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仅只有陪伴,还有教育事业的有力支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67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