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4日,苏州大学“新时代江苏红色文化基地的探索——以南京、镇江、南通为例”实践团队来到南京下关滨江地区的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南京下关历史陈列馆、和记洋行旧址、中共南京铁路下关支部旧址,寻访老下关的故事。
(图为电厂旧址公园入口)
考察第一站,实践团队的同学们来到了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它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江边路,这里也是老南京的下关地区。解放战争时,电厂工人保护工厂,坚持工作。为解放南京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京电”号小火轮就出自该厂。
今天,改造后的民国首都电厂旧址主要用于休闲参观及工业遗存展示,与中山码头一起重点突出下关区码头文化及工业技术交相辉映的历史脉络,同时也作为社区活动中心提供服务。
公园一楼基本为电厂设施遗存,配有基本的讲解说明。但是,富有新意的体验项目自行车发电则处于损坏状态,无法运行,颇为遗憾。公园二楼的“百年光影”展览室中,陈列着过去电厂的工作日志,以及电厂工作者们的简介,让游客一目了然的了解电厂的兴衰历程。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电厂主体搬迁,但老电厂运煤码头、塔吊、传送带悉数保留。根据社区工作人员的介绍,公园设计初衷意在保留工业感,让游客体验到微缩版鲁尔区的气质。工业遗址公园在南京尚属罕见,因而发展潜力巨大,同学们纷纷称赞。
(图为江边保留的电厂塔吊)
紧接着,同学们又来到了与电厂旧址公园一街之隔的下关历史陈列馆。在这里,实践团队的同学们偶遇了一群小学假日小队的孩子们。随着社区工作人员的讲解,青少年们穿越历史沧桑,见证了下关的历史和发展历程。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们采访了一名小朋友。他感叹道:“作为一个曾经的下关人非常自豪,社区组织的活动太有意义了。”尽管今天的下关区已经并入鼓楼区,但老下关地区的认同度仍然较高。
(图为下关历史陈列馆,实践团队在这里偶遇一群小朋友 )
8月4日,实践团继续在下关滨江一带调查学习,团队首先前往了和记洋行旧址。从1912年英商南京和记洋行初创,到1925年中共南京党团组织决定发动和记洋行工人罢工,声援“五卅”反帝爱国斗争,再到1956年收归国有后成为南京肉类联合加工厂,直到2010年地块被打包出让后逐渐搬迁,这里的民国建筑可谓见证了南京近现代的百年历史。
遗憾的是,现今施工的有关单位并未按照文物部门批准的方案进行,对修缮设计方案中要求保留的墙体及部件擅自拆除,造成文物本体严重破坏。对此,南京市文物执法部门已经屡次要求停工整改,但处理结果至今仍未公布。
由于工地围挡,实践团队的同学们无法进入施工工地,便和附近居民交谈起来。一位热心阿姨告诉同学们和记洋行老厂房已基本拆除,不过过去的办公楼还有保留。得知这一宝贵的消息后,大家谢过阿姨,从另一边寻找入口。果然,在这里,同学们可以隐约看到和记洋行的老办公楼,但它同样也被划进了工地范围。门口保安或许是担心安全问题和社会影响,拒绝更近一步,实践团队只好作罢。
实践团的同学们认为,相关企业对经济效益与文物保护的关系认识有待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力度也需加大。即使拆卸后重建,也无法弥补对文物造成的损害。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地方、特定的文化表现形态,从这些意义上来说,它是唯一的、独特的,价值是巨大的。”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随后,团队成员们又来到不远处的中共南京铁路下关车站支部旧址,此栋建筑现存状况完好,但暂不开放。这里原为中共地下党员唐绍泉的住所,见证了解放前夕地下党员们的努力与牺牲。由于附近施工,旧址附近堆满了各种工程设施与垃圾,旧址处也并无更多详细介绍,颇为遗憾。
实践团队的同学们决定临时在此处进行随机调查,从周围的住户与工人处了解市民们对此处文物保护的知晓情况。然而,除去少部分长期居住此地的老人,大多数人只对这栋建筑有模糊认知,即“是个老房子,但不知道什么时候的”。这种模糊认知凸显了区级文物保护工作的严峻现状。
即使已经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但保护工作依旧要进行,而非简单的保留物质遗存。实践团队的同学们已经搜集了许多相关背景资料,并将持续关注,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强保护。
(图为支部旧址)
诚然,现在的下关滨江地区离“小鲁尔区”的构想还很遥远,历史发掘也还有待进行。若能就建国后的独特城市记忆展开全方位叙述,参观效果会更佳。实践团队的同学们认为,在现代化开发中,不能光着眼于短期的经济利益,同样应当注重独特的区域文化和无可替代的物质载体,这些恒久财富奠定了老下关的文化传统基础,也是南京下关地区复兴的保证之一。随着滨江历史遗迹保护工作的进行,在不久的将来,下关滨江地区一定会蜕变新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47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