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羽扇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三河古镇极具特色的手工艺品,沉淀着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底蕴。为深入探寻三河羽扇的历史过往及传承现状,弘扬羽扇文化,挖掘其中蕴涵的工匠精神,7月15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三河古镇“探古镇变迁,觅工匠精神”调研实践团队前往三河古镇中的三河羽扇展览室,对“三河羽扇”第三代传承人丁政权进行了一次深入访问。
结缘羽扇,坚守如一
“我自幼就接触到了羽扇,和羽扇的情谊可是十分深厚呢。”丁政权欣然地同队员们谈起自己与羽扇的缘分,“因为小时候家就住在羽扇厂边,我经常到厂里玩耍,一出门就能看到厂里的师傅们在河边清洗羽毛。”在耳濡目染之下,十岁的丁政权渐渐对五颜六色的染色羽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跟着老师傅学习制作羽扇,并通过两年的接触,懂得了最基础的小扇子的制作方法。丁政权与羽扇的情缘一直延续了下去,至今已有三十年。记者了解到,羽扇历史久远,《唐书》中记载羽扇的功用是“其扇风缓而凉”,尤其适合年老体弱者使用。以前三河的村民发现鹅毛晒干后的质感轻,受到启发将羽毛做成扇子。羽毛在传统观念中被视为吉祥之物,送人羽扇寓意平安孝顺的传统就在三河古镇流传了下来。
在丁政权看来,小小的三河羽扇中蕴藏了悠久的传统文化,凝结着祖先的智慧。丁政权表示,1991年羽扇厂的破产倒闭更加坚定了他对于羽扇的执着。面对制扇的手工艺人们纷纷改行的局面,他下定决心要让羽扇重焕生机。顺应三河旅游经济的发展,丁政权萌生了把羽扇三河独特的传统民间工艺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想法,将原先分散的老手工艺人组织起来,以满腔热忱义无反顾地投身置办羽扇厂的事业中,创建出“皖云青”羽扇品牌。三河羽扇这门传统老工艺在丁政权的不懈努力下得到重生。
创新羽扇,文化融合
“羽扇只有加入更多文化元素,创新生产模式,才能适应当代社会需求,更具有生命力。瞧,那些羽扇都是创新的成果。”记者顺着丁政权手指的方向,看到挂在墙壁上的鹰毛扇、雕毛扇等各式各样造型独特、制作精美的羽扇品种。据丁政权介绍,制作三河羽扇要经历分拣、清洗、晾晒、扎把等13道最基础的工序。“但光靠完成这些基本工序是不能制成一把好扇子的。”丁政权对记者强调,传承传统文化是不能照搬的,需要进行艺术升华,让社会上更多人喜欢、接受。在用材方面扩大化,把原先仅用鹅毛,并对羽扇的羽毛、手柄的外观造型进行多样化设计,融入美术、剪纸、书法、徽雕等多种中国文化元素,充分丰富了羽扇的文化内涵。羽扇已不仅作为日常纳凉用品而具有实用性,更被赋予了作为艺术饰品的观赏性,是集实用与观赏价值于一体、凝聚厚重情怀的工艺精品。丁政权指着一款羽扇自豪地介绍:“这款上面用灰鹤毛制成,下面的柄是个木雕的鹤。扇子中间镶嵌着山水画。”他解释,松鹤延年,鹤象征长寿;山水画代表祖国大好河山,羽扇整体寓意着人们生活在美好环境中,幸福而长寿。队员们连声赞叹:“真没想到小小羽扇的内涵是如此的丰富!”
据悉,丁政权是一名退伍军人,在部队两年的锻炼给予他信仰坚定、不怕吃苦、办事效益高、执行能力强的品质。在他的不断摸索创新下,“皖云青”牌羽扇获得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
传承羽扇,赤诚匠心
“作为三河羽扇传承人,我从传承中体会到真真切切的喜悦。”丁政权面带笑容地告诉队员们,在屡次赴国内外各地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皆是洋溢着热情的氛围。他欣喜于感受到国家对传统文化、非遗保护的重视,欣慰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参与传统文化建设。“这种热情的社会氛围不断推动着我更好的努力。” 据了解,现今三河羽扇畅销国内,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丁政权制作的羽扇多次在国内外手工艺精品博览会上获奖。丁政权回忆道,在代表安徽民间工艺家赴澳门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参观了三河羽毛扇展馆,对精美的羽扇高度称赞,并与他亲切地合影留念。“那时,我切实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心中油然而生出自豪之情。”
“热爱”、“坚持”、“追求卓越”是丁政权对工匠精神的阐释。多年来,丁政权对羽扇始终秉持着赤诚的初心,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当队员们问道他坚持的原因时,他诚恳地表示,作为传承人理应不忘初心,潜心手艺。自己的坚守源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他同时提到,传统羽扇制作的过程是辛苦且枯燥的,需要长期的细心与耐心,年轻人很难坚持从事这份工作,羽扇这项工艺的传承问题令人担忧。谈及文化传承的未来,丁政权用洪亮、铿锵有力的声音对记者说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人丰厚的智慧财富,中国年轻一代要认真学习,把老祖宗的文化弄懂、吸收,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对祖国更忠诚!”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32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