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西南石油大学追梦彝乡2.0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馆内参观,实地了解彝族独特的文字、风俗、宗教信仰……领略大凉山深处的彝乡文化、探寻新时代下彝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新途径。
实践队员正在了解彝族独特的天文历法,彝族目前使用“太阳历”安排农时,计算“彝族年”。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因其特殊的历史、社会、地理等原因,至解放后的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前夕仍保持着完整的奴隶社会制度,这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被有关专家学者视为研究人类奴隶社会形态的活化石。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东南郊的泸山北坡,是中国民族学专题博物馆,于1985年8月4日建成开放。这里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
图为记录彝族历史的竹简。
实践队员正在观看博物馆介绍,了解彝族的姓氏。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等级制就是靠姓氏来识别和巩固的,有各种形式等级和职业名称作前缀和后缀,姓氏词根多数来源于动植物名称,可能与古代图腾崇拜有关。
实践队员在听过讲解后,观看古代彝族服饰。彝族服装一般由纯羊毛手工打造,从收取羊毛、纺成线、浸染,到织布、裁剪、刺绣,全部都由彝人手工完成。
实践队员正在拍摄彝族婚俗,彝族传统的婚俗有“泼水迎亲”、“抢亲”……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了解彝族丧葬礼俗,古老的彝族丧葬可分为火葬、土葬、水葬、天葬、岩葬……彝族实行火葬历史久远。彝族有“彝人生离不开火,死也离不开火”之说,据《越西厅志·夷人志》载彝人“焚于野,掷散其骸骨”,正如《周易·系辞》中所说:“古之葬者厚衣之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死亡后,由亲友在野外找一火化地,架柴禾烧尽后垒几块石头为坟。
实践队员用双手感受彝族漆器。彝族漆器系手工制作,耗时费力,须经近四十道工序方能完成,加之土漆漆膜需要在特定的温度,湿度环境是才能慢慢干燥,工期长、劳动量大。在封建社会,只有皇室禁城和达官贵人方能享用,价值极高。
实践队员正在欣赏彝族手工制品,彝族目前主要的手工制品有:手工服饰、手工银饰、擀毡、漆绘、毕摩绘画……彝族的服装常用自织的布料缝制而成,虽然款式复杂多变,但衣物用料色彩比较单调,还得以不同的服饰工艺加以装点美化。彝族用以美化装点服装的手工技艺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纹饰刺绣、蜡染、 布拼、镶补和滚边等工艺技法。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了解彝族火把节的详情,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10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