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口号,同时培养学生从实践中找问题与总结分析的能力,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城市、社会和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7月6日,中国大学生“一带一路”暑期实践专项行动之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使者筑梦团”实践团队前往浙江省杭州市,开展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杭州西湖十景双语语言景观调研活动。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中,语言正是实现“五通”的重要基础之一,是“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根本保障,也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
语言使者筑梦团将找寻“语言景观”里的中外语言与西湖旅游文化的交融。
用事实数据说话
旅游城市是国家品牌的象征,国家旅游城市的专项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 已成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指标。国家旅游城市需要在城市语言景观采集的同时建设数据库和大数据平台,为建设国家级多语种语言资源平台做好准备工作。
实践队员共采集近500份语言景观图文材料,并在调研结束后完成整理归纳。实践队员在采集双语语言景观数据过程中发现,西湖景区虽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并且景区内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要求,即具备四种及以上国家语言,但却只有一些道路标牌和景点信息介绍有多语公示语,四语并存的公示语不占多数,比较重要的警示标语多为中文单语介绍。
(图为实践队员拍摄采集双语语言景观信息的相关照片)
集思广益探群众认知
实践团队以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分别以不同的采访对象,如杭州当地人,外地游客以及外国游客。以西湖为例,从不同群众的角度探讨杭州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相对于其他城市景观发展的优势以及目前可能存在的不足,以及了解他们对于双语语言景观的认知情况。希望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吸取优点、摒弃弊端,探索城市景区双语语言景观发展的可行之道。
调研小组共发放纸质问卷50份,包括对外地游客,本地游客和外国游客的调查,数据全部有效真实且完整。大部分都认为景区的双语语言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人们提供指示信息,仅有少部分认为双语语言景观不是特别重要或是不经常注意它们。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中国游客)
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实践队员调研之中采访到一位热心杭州市民。他是一位外语学院毕业生,从事过翻译事业,当了六十多年的英语老师。这位可爱的老爷爷对杭州西湖双语语言景观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爷爷建议在步行街、码头和西湖交叉口处这样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应该设立一块醒目的中英双语的指示牌,介绍有关西湖地区或杭州历史和文化等相关信息。中英双语的介绍可以让国内外友人深入了解杭州的历史与文化,更能提升和突出杭州国际化多元城市的形象。
图为一位从事过翻译的退休教师向实践队员们提出杭州西湖双语语言景观的建议。
苏堤春晓附近实践队员采访了一位在西湖小有名气的“西湖范大爷”。他用渊博的知识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西湖的故事,让实践队员体会到了西湖历史文化的厚重,为成员的双语语言景观的研究也提供了一大帮助,让实践成员明白了文化对双语语言景观的重要影响。如:他为三位实践队员详细介绍了苏堤春晓的来龙去脉和巧记西湖十景的诀窍。西湖当天天气十分炎热,但伴着大爷的深情介绍队员们不禁已走到了雷峰塔附近。经过一个小时的深入交流后,小队成员才知道原来这位范大爷已经在西湖景区做了17年的年的免费导游,他说来西湖不仅要看景,更要看文化,而这也升华了此次调研的主旨,从最初仅是对其语言景观公示语的研究扩大到“丝路”沿线城市文化认识的加深。
语言使者筑梦之旅从未止步
实践调研之后,实践队员由点及面,以小看大,以西湖周边的语言景观,来看整个城市语言景观发展。正如杭州西湖范大爷所说,要看一个城市发展的如何,关键是看这个地区的水,因为如果这里的水治理好了,其他方面也会治理地非常好。而我们本次实践调研如同是在看“水”语言景观,寻其优势,探其不足,从而更好地为城市景观,社会景观以及国家景观的发展助力。
(图为实践队员在杭州站合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82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