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这个日子对于启为创新团队来说是不寻常的一个日子。这天我们结束了三下乡的最后一次活动,在西安十五天的时间里,我们采访了陕西6个非遗项目。走进了数个大大小小的村庄,工厂。在这些有着百年历史的非遗文化面前,我们还是年幼无知的孩子。只能通过非遗传承人的讲述和留存下来的建筑和成果来看看我们年迈的历史非遗文化。
图为队员们在参观西安博物院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龚旭摄
在这些旅途中,启为创新队员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而且越是采访到的信息越多,大家的疑惑也越多:非遗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作为年轻一代究竟如何保护才叫更好的传承?在这次活动前,我们每个人都不知如何回答,甚至队里的成员还质疑是否需要保护所有的非遗文化。然而我知道,只有通过实地的考察,采访这些依然在行动的非遗传承人和保护人,我们也许才能找到属于我们的感悟。于是乎我们马不停蹄的踏上西安非遗之旅,在这趟社会实践中,我们这些理工科学生第一次领略了文化的魅力。还记得第一天我们来到西安火车站,映入眼帘的首先不是现代化的高屋建瓴,而是高大威猛的古城墙。仿佛向来到西安的所有人提示陕西西安是一个有历史的文化圣地。这样的圣地才会遗留着众多的非遗文化。后来的探访也验证了当初的判断。在西安有着近3000多种形式多样的非遗。我们在这几天去了马明仁膏药铺,碑林文化馆,还有百年锣鼓村等六个非遗,还有幸采访到群众艺术馆非遗文化研究员王智老师。
图为队员们和王智老师探讨非遗文化。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王承伟摄
在这些考察中,我们无一例外的考察了制作工艺,产业化情况,以及本身的文化价值。在这些非遗文化中,有的因为特殊的价值属性至今传承的很好,而有的却面临着文化抢救的风险和无人继承的尴尬。在没有实地考察前,我们认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主要在政府。在政策和法规上保护他们。并对所有的非遗一视同仁。但在和一个个非遗传承人的传承人的谈话中我们发现情况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的多。首先,非遗文化不应该一视同仁,因为每种非遗所在的地理位置和自己的文化属性很不相同,有的因为其独特的经济和商业价值很容易传承,年轻人很愿意去了解,学习。而有的因为本身的经济价值已经非常不适应现代社会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信息爆炸,对于这些藏在商业价值下的非遗认识和重要性不够。特别是一些中国传统的工艺,比如制作锣鼓技艺,因为非常苦累,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学习它。导致原来红火的锣鼓技艺现在只是老一辈人在搞,写到这里,我不禁又回到文章开头的提问,非遗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经过这些天的探索后我逐渐有了自己的感想。
图为队员们最后结束和王智老师的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候云飞摄
首先非遗是祖先给我们流传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它能够流传至今,绝不是单单靠着它本身具有的商业价值。他本身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传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它记录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内涵,而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历史重要组成部分。申遗不等于保护。由于非遗不能向文物那样保护所以光有政府是远远不行的,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宣传和发展这两个主题上重点保护非遗文化。这样才能改变文化灭绝的趋势。(通讯员王承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62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