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大学子三下乡:”品味非遗文化 传承工匠精神
大学生网报青岛7月21日电(通讯员袁琦王宣明)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进一步体会工匠艺人的匠心精神。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朴实工匠心,非遗泥塑情”社会实践小分队开启了为期5天的赴城阳、即墨、平度、高密四地的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郑老师为同学们初步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 王宣明摄)
初探非遗文化,了解文化底蕴
7月21日上午,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朴实工匠心,非遗泥塑情”社会实践小分队踏上征程,来到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初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郑老师带领队员们在一楼展厅进行参观了解,初步概括性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通过郑老师的讲解队员们了解到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是以青岛地区7000余年的发展为主线,讲述了以青岛为代表的胶东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状况。
深入非遗文化,感受多彩种类。
随后,实践队员跟随郑老师的步伐,来到展馆二楼详细了解青岛非遗文化。郑老师依据展馆内的民俗场景、生产作坊、书画作品等,对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详细解说。
(图为“朴实工匠心,非遗泥塑情”社会实践小分队对非遗文化进行深度探究 王宣明摄)
郑老师向队员们分别介绍了青岛两大非遗委婉悠扬的柳腔,庄重肃穆的祭海仪式,同时表示“泥塑艺术也是体现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古老艺术之一,匠人们将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雕、刻、磨光、晾干等步骤塑造来人物形象,展馆中的泥老虎就是匠人们的杰作之一。”实践队员们表示泥塑手工艺的非遗文化是与青岛非遗文化所不同的一种传统文化,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手工艺的制作,展馆内众多活灵活现的泥塑造型吸引到队员们的目光,对泥塑非遗的探索兴趣越来越浓厚。
(图为实践队员同学探究泥老虎构造 王宣明摄)
(图为“朴实工匠心,非遗泥塑情”社会实践小分队全体成员于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前的合影留念王宣明摄)
7月21日下午,本次社会实践的第二站来到了山东省泥塑非遗传承人刘世普工作室。在刘先生的工作室里,实践队员看到了众多泥塑作品,它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刘世普先生向队员们一一讲述它们的制作工艺与过程。
详谈泥塑知识,明晰泥塑制作
刘世普先生首先向实践队员讲解了泥塑制作的用材要求,并让队员们亲身感受当地泥土的独特之处,“当地泥土相比其他泥土更加湿润富有弹性,制作效果更为立体,作品的规格形态也与材料相关。”刘世普先生说为队员们介绍。
刘世普先生向队员展示其工作室中各式各样形象生动的泥塑作品并讲述其制作工艺及过程。“塑造人物形象最难的地方就在于抓住人物的神态,比如做生气的表情就要抓住人物眉毛眼神的特点进行雕刻。” 刘先生向实践队员耐心讲述。
(图为工作室中,刘世普先生详细的为队员们进行讲解王宣明摄)
躬行动手制作,体悟泥塑之美
紧接着,在刘世普先生的指导下,队员们亲手实践,雕刻泥塑。刘世普先生向实践队员耐心演示了人像的制作方法,开始将泥土做成圆筒状,大体分出脖子、头部及五官位置,后将各部分利用工具进行深层雕刻塑造。
(图为同学们亲身实践 着手制作王宣明摄)
实践队员各自开始着手制作,“泥塑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其中一位队员发出感叹。刘世普先生会心一笑,手把手指导的指导实践队员将作品进行完善修正。在刘世普先生的指导下,队员们依次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刘世普先生对队员们说:“做泥塑最重要的就是耐心,要沉下心去一点点雕刻”实践队员们表示,跟刘世普先生不仅学习到泥塑的手工制作,同时学到了踏实做事的匠心精神。
(图为刘世普先生手把手指导同学们进行泥塑雕刻王宣明摄)
刘世普先生在社会实践的最后表示,他从20多岁开始学做泥塑,对泥塑的热忱之心从未变过,每一件泥塑作品都凝聚着他的匠心。至今,他仍不愿停下泥塑创作的脚步,他希望我们青年学子能够心怀匠人精神,肩负起时代重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图为“朴实工匠心,非遗泥塑情”社会实践小分队与刘世普先生进行作品展示及合照留念王宣明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08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