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7月15日电(通讯员 罗秀丽)炎炎夏日,勤劳铸就梦想;激昂青春,实践创造未来。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加深同学们对创新创业的理解,提高同学们对创新创业的热情,2019年7月5日上午9点,赴芜湖社会实践小组队员们准时来到了生化楼集合,集体前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奔赴果蝇的生活基地,探究昆虫(实验材料:铃木氏果蝇)交配行为变化,暑期社会实践正式拉开了序幕。
首次来到这里,队员们都满怀期待。穿过一条小道,拐了几个弯,打开那扇锁着的地下室,开通了前往果蝇世界的大门。这里环境温度适宜,可以让果蝇能顺利成虫。我们这次的研究对象是铃木氏果蝇,它的成虫可以很明显的分辨出雌性和雄性,即雄性的铃木氏果蝇成虫具有斑翅性状而雌性不具有这种性状,肉眼可以辨别出来,对我们研究昆虫交配行为有很大益处。铃木氏果蝇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幼虫在培养基内培养至成蛹,转移蛹至EP管放至适宜环境培养至成虫。
图为实践团队队长为队员们播放铃木氏果蝇交配行为,并向队员们讲解相关知识和实验方法。安徽师范大学通讯员 刘庆 摄
实验的最开始是清洗果蝇管,清理前期的实验物品。约有近千支培养基需要所有队员共同完成清洗工作。完成这项任务后,分派六个成员共两组配制培养基。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电磁炉、锅、勺子、烧杯、量筒。实验材料是水、醇、玉米粉、酵母、琼脂、糖、酸。配制过程中要依次添加实践材料,其中水要分次加入,煮的过程中要一直不停的顺着一个方向搅拌,还要注意火候的控制,防止糊锅。接下来是挑果蝇蛹。实践队员们在队长的指导下将果蝇管中的培养基残渣和果蝇蛹倒出来,并将完好的蛹挑出放入EP管中,然后转移至无光的合适温度下培养至成虫。共有近千支有果蝇蛹的EP管,果蝇将从隔日起分批次成虫。
图为实践队员观察交配中的果蝇。安徽师范大学通讯员 刘庆 摄
7月6日,将已经成虫的果蝇挑拣出来,放进培养基培养24小时。7月7日,将果蝇按照明显的特征进行雌雄配对,并在灯光下观察它们的交配行为。
通过实验及观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果蝇只有在灯光刺激下才存在交配行为;交配前雄性果蝇会有向雌性果蝇展翅的求偶行为;雄性果蝇的求偶行为漫长的过程直至雌性果蝇同意与其交配;交配行为成功后时间可持续15至30分钟不等。
图为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在实验室工作结束后,集体合影留念。安徽师范大学通讯员 刘庆 摄
通过这次实践,团队成员们初步了解了铃木氏果蝇生活史的四个阶段;学会了制作果蝇生长的培养基,掌握了果蝇的饲养方法;观察了它的羽化过程及交配过程;对铃木氏果蝇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使队员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加强;拓展了铃木氏果蝇相关的知识领域,收获颇丰。这次实践为今后的创新发展点亮了希望的明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844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