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熔炉怎么造?怎么把“思政课堂”玩出新花样?7月10日,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一行10人走进国家级传统村落—宁德市周宁县楼坪村,探寻明清时期古建筑,与百岁老人共话历史,畅谈时事变迁,共同感受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以来祖国母亲的辉煌巨变,创新“思政课堂”新方式。
楼坪村,原名厚洋,原属宁德县十七都善积境,楼坪始祖荣四公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迁楼坪建村,距今有600多年历史。之所以取名楼坪,是因为在迁入之前这里是片耕地,在田地中间搭建有一座供耕作之余歇息、类似亭子的简易建筑,当地人将此类建筑统称为楼坪。
古村落既是悠久历史传承的载体,亦是深厚人文积淀的反映。“山青水秀、古朴自然、民风淳朴”这是大家踏入楼坪村的第一感觉。干净整洁的石板路、雕刻精美的古建筑、尺度宜人的自然景观……在村落中,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在实践队员面前慢慢展开。
在该村文化协管员张建淮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一行先后走访了秀如楼、炮楼、古绣楼等八楼二厝,参观了当地的党基地建设、旅游景点建设,了解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故事。
因地制宜是发展的第一要素。 张建淮介绍,“近年来,楼坪村传统古村落旅游产业的大力开发,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截止目前,村中原有的水泥路已改造成石板路、鹅卵石路,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接下去,楼坪村将会在保持生态的基础上,大力整合人才资源、文化资源,让家乡变得更有韵味。
“行走穿梭在村庄小道,徘徊于明清古建筑之间,这里的传统民居特色别具一番风味。”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王梦婷说,“看到古村落的历史变迁,我更加觉得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充实自己,利用自己在课堂上的所学、所悟,为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贡献出绵薄之力。”
高校思政实践教学课不是“纸上谈兵”,不是“走马观花”,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扎实推进高校思政实践教学?莆田学院以暑期三下乡作为思政实践教学载体,充分发挥学生专业优势,带领学生深入国家级传统村落,使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祖国母亲的变迁,坚定爱国信念,并且引导学生产生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为创新性地开展高校思政教学实践打下夯实基础。
“暑期社会实践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创新‘思政课堂’新形式、新方法,希望通过‘三下乡’让大学生深入田间地头、革命老区,充分发挥‘三下乡’的育人扶志作用,组织引领大中专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谈及为何要不远万里进深山,开创新型思政课堂时,带队指导教师关雷坦言。
“思政课的花样多了、有趣了,学校的思政课自然会越办越好、越办越火。”关雷说,“近年来,莆田学院注重发挥学生在社会各界的主体作用,以改革创新为导向,引导学生进农村基层亲身观察、体验、交流,将学习的理论成果和身边实际相结合,以点引面、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721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