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州赋》云:“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陈。”刚踏入青果巷,入眼便是青砖小瓦,高墙深院,一色明清风格建筑。巷北大多为旧时的书香门第、官宦官家,巷南则多为普通民居,倚靠城河。
2019年6月20号下午,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志愿者“‘入千果之巷,行汉文之礼。’——赴青果巷寻找龙城文化”活动在常州市青果巷拉开帷幕,他们身着汉服,三五结群一同找寻龙城的古老记忆。
同学们首个目的地便是八桂堂,八桂堂是该巷中最主要的景点,历代英雄和名流儒雅之士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宅院内的八棵桂花树,更是为常州留下了些许灵气。在巷内,同学们参观了民初谴责小说家李伯元、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民族工业开创者刘国钧、模范缙绅汪作黼等名人故居,细细感悟八桂堂的百年人文底蕴。
随后,志愿者们便携着好友一同在街上品味青果之巷的传统美食。一人笑谈“吃着美食,赏着美景,岂不人生一大乐事。”感觉身处这青果之巷,人也变得有韵味起来。
春雨秀江南,偷得浮生半日闲,走过小街青石板,轻提罗衫花纸伞,转角依水带栏,邢粮梳篦,承古人之髓,独具匠心,精心细致于转世手工,成就宫梳名篦,转角,一家梳篦店映入眼帘,缓步其中,工作人员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为我们细细讲解了梳篦的历史,发展,以及工艺流程。有史料载:西太后慈禧每日梳头千次其悦泽秀缕。容颜焕发,所用之梳正是常州梳篦。
“在传统文化进退维谷的现代社会,仍有许多莘莘学子和社会人士坚守传统文化,并为之贡献绵薄之力,我们觉得很欣慰。”一位年过六十的匠人师傅说道。在当今社会,我们每天都吸取着形形色色的快餐文化,以至于忽略了身边的传统艺术,现在有许多的传统艺术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当让这些常州文化在世人面前绽放出其独特的光彩。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触摸了常州许多古老的记忆,了解到许多传统文化知识,这也让我们够更好的向大众宣传龙城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常州传统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571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