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丝路起点上的非遗文化,7月22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社会实践团队,以“启陕西之遗,创文华之新。”为主题采访了长期在第一线从事非遗保护的西安非遗工作者,被人民日报等媒体赞誉为“西安非遗百科全书”、陕西非遗搜索引擎的王智老师。因为第二天王智老师即将随陕西英才一带一路大篷车畅享丝路文明活动开始丝路之行,所以我们的采访话题自然从丝路开始。
万里丝绸路,一腔文化情。
"丝绸之路,是贸易之路、文化之路,精神之路、思想之路,文化的交融之路,民心沟通之路。丝绸之路,2000年前,陕西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2000年后,我们再次踏着先辈的足迹,重走丝路,感到光荣而神圣。丝路上有大学问,作为一个丝路起点上的非遗人,走丝路就是要将丝路沿线的非遗文化做对比,探寻非遗保护之路。
西安非遗专家王智老师提到,作为丝路起点的西安,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厚重,源远流长,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同时,我们的许多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又与丝路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例如佛教文化的传播等等。
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文献书籍上的记载已经不再清晰;可是我们经口相传而不曾模糊的是对于丝路的向往和对于非遗的热情。
拨开云雾见天日,守护真非遗。
王智老师还向队员们讲述了非遗的申报、评审的专业知识,讲述了许多传承人坚守非遗的故事。同时以风靡市场的“摔碗酒”为例,指出了非遗如今成为热点,但要加以辨析,如今甚至有人把摔碗酒也当成传统文化宣传,当成非遗传,针对此,他认为,摔碗酒纯粹是商业炒作行为,既不是传统民俗,也不是传统文化,不能把它提升到一个城市文化象征的高度,同时他觉得,即便是民俗、是传统,也不是所有的传统和民俗都要传承,都值得我们去保护,王智老师为此走访了许多民俗专家、陶瓷文化传承人、钉碗传承人,最终发现,老祖先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崇尚节俭,在传统民俗生活中,从没有摔碗待客这样的习俗,除非上战场、上刑场摔碗等等;陶瓷专家说,制陶也存在高污染、高能耗。碎碗可以重新制陶一说,纯粹是对陶瓷技艺不求甚解的说法。
中华文化博大而精神,但正因为其内涵丰富,所以才要辨明清楚,认真分析;拨开层层迷雾,去欣赏发扬真正的中华风韵。
抢救、挖掘非遗文化、要与生命赛跑、与时间赛跑。
通过采访对话,队员们了解到: 目前王智老师这十几年已经走访过3000左右的村落,走访过数千位陕西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在保护非遗的路上,十年如一日的行走着,风雨无阻。王智老师表示,这些年,大家都在探索中国的非遗保护之路,我想,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在政府主导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在非遗工作者和传承人的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非遗保护也不断面临各种实际困难,尤其是传承的困惑。
就像王智先生提到的那样,非遗保护对政府来说是一项事业,对专家学者来说是一门学问,而对于老百姓来说,非遗就是他们生活,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是传承人,所以,如果说非遗保护与传承有一把金钥匙,那么,这把钥匙不在专家学者手里,也不在非遗管理者手里,而应该在传承人的手里。非遗保护也不仅仅是传承人的事情,不仅仅是一小部分人的事情,而应该是全民族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高文化的传承者。特别是青年学子是未来的守护者与传承者。
“人人守护,人人发扬,才是这个时代应该有的态度。”这就是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有的态度,也更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让传承不再是责任,而成为社会常态,成为每个社会人的任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412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