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温玥美朱逸帆)在万物互联、隐私也可能成为商品的当下,人们如何看待隐私泄漏与通信诈骗?乘着“互联网+”之风变型的通信诈骗现状如何?为了探究这些问题,今年暑期,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牧星”团队走访了苏州、常州、南通、连云港等地,展开了关于通信诈骗的采访调研工作。
“对电信诈骗有哪些了解?”、“生活中是否发生过隐私泄露的情况?”、“自己有哪些避免隐私泄露的妙招?”……团队成员在各个社区发起了调查。调研结果令人吃惊:数据显示95%的居民都接到过诈骗电话或收到过诈骗短信。在常州市社区,一位女士就告诉采访的队员,她曾接到据称她孩子在学校出事,要求她打钱过去的电话,而这位女士平时看对一些电信诈骗手段有所了解,并主动和校方确认孩子情况。她笑着告诉采访的队员:“当时我一听就知道这是诈骗电话,所以没有上当。”
队员们还了解到,预防通信诈骗的宣传与诈骗案件的审理皆由社区警务负责,但大大小小的社区每个月仍都会有外地租客及中老年人因上当受骗而遭受损失。对此,苏州一社区警务部工作多年的陈警员表示:“从自行归纳整理信息,到进行诈骗相关的视频和文件资料的宣传,管理者无时无刻不在为了防范诈骗事件发生而作出努力。”但诈骗案例屡禁不止,他们比被骗人还“头疼”。
对于“电信诈骗”这四个字,尽管大家都耳熟能详,可有多少人明白它的确切含义呢?在社区调研时,队员们发现,由于都带有“电信”二字,许多居民便误以为“电信诈骗”和电信公司有关联。而团队在采访电信公司相关负责人时特意咨询了“电信诈骗”这一名称的含义后,才知道所谓“电信诈骗”,是指通过通信渠道搜集用户信息,利用通信技术手段对用户进行诈骗的过程,“电信诈骗”与电信公司没有直接联系。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通信诈骗,不再让骗子得逞,牧星团队开始自制科普通信诈骗和防范隐私泄露的宣传册,并开发相关应用程序(App),使用这个App不仅可以查看宣传册内容,还可以用浏览器连接到相关举报网站。宣传册内容分为“隐私篇”、“通信诈骗篇”、“案例篇”三个篇章,其中不仅为读者们特别解释了“电信诈骗”的含义,还科普了何为个人隐私、隐私泄露的后果、通信诈骗手段及如何识破骗子的伎俩等防骗知识,并在最后为读者做了很多典型案例的详细分析。
截至目前,制作工作已接近尾声,团队计划将于8月底展开宣传册和App的投放工作。团队将在社区内发放宣传册,将App链接上传到豌豆荚等网站,校园内也同时进行宣传普及,发放宣传册的同时提供App的二维码,把防骗知识传递给更多人。“杜绝电信诈骗,光靠管理者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居民也需要对电信诈骗和信息泄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预防通信诈骗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队员樊靖轩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59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