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千古名言不仅指我们对待事物的认真态度,还能折射出古人的“匠人”精神。前一天在兰考县接待室,接待员为团队一行人详细介绍了兰考县制作古琴的渊源:很久以前,泡桐是用于家里烧饭用的风箱,后来一位知名音乐人途经此地,听到了如此美妙的声音,可惜了泡桐用作了风箱,于是他便将泡桐用作古琴的音板,这样做出来的乐器声音动听,随后泡桐就成为做古琴音板的最佳选择。徐场村是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用泡桐制作古琴的村落,整个村子都是制作古琴的地方。于是,2018年8月10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赴兰考县调研团就慕名来到了堌阳镇徐场村。
调研团在徐场村某一户人家参观
首先,调研团来到了村落的党群服务中心。经负责人介绍,堌阳镇1986年聘请专家来制作,1988年开始自己制作。后来的两三年制作工艺扩展到每家每户,在这里,每户制作的配件等都各有各的特色。通过展销会、定制和网络售卖为主要销售途径。了解完情况,团队一行人便出发前往徐场村。
进入村落后,几乎每户人家门前都有晾晒的乐器板子。从农家了解到,晾晒十分讲究:原料怕太阳直射,还怕阴雨潮湿,所以这里都是将加工完成的零部件放置到有树荫的地方进行自然晾晒,以此来保证琴的品质。调研团听完后纷纷感慨:生活处处皆学问!
街道两边晾晒的乐器模板
一家家错落有致的小院,村路新翻修成的柏油路,这里的徐场村也像张庄一样有着自己的特色,古色古香的琴、质朴的乡民、在家门口摆放好的模具,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悠然自得。一步一步从未加工的木材到最后古琴完成,大概需要历经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用桐木做音板的古琴,声音有它自己的特色,有一股独特的韵味。紧接着团队一行人走访了许多家不同的古琴加工的院落,有古琴、古筝还有琵琶。其中以古琴为主,村落里仅有两家做琵琶。
调研团在试听古琴音色
通过半天的走访,学习了桐面古琴的历史渊源,了解了堌阳镇的小作坊以及他们对古琴进行生产加工的过程,对于匠人精神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十年磨一剑”也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要有“匠人”精神,这样我们最终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以“小作坊”形式加工生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22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