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郑静娴)2018年8月9日上午,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赴浙江省多县市“保护绿水青山,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桐庐小分队与杭州市桐庐县环保局的方文剑副局长、自然生态科施银燕副科长开展了一场深入的座谈会。
首先,方局长为团队成员介绍了环保局的组织构架及其职能概况,并讲解了桐庐生态建设总体状况。特别,桐庐县2016年第十四次党代会将“生态立县”摆到“三大战略”首位,足见桐庐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
接下来,大家就生活垃圾处理处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桐庐是浙江省乃至全国垃圾分类的先行者,在十年的实践探索中开辟出了一条独具桐庐特色的道路,为其它乡镇的垃圾整治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生活垃圾处理重点有三,一是源头分类,二是终端处理,三是全过程管理。
施科长提到,桐庐县在垃圾分类上创新性地提出“简单易行,大类粗分”的原则,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工作的开展增强了可行性和易推广性。
而在宣传工作上桐庐除利用常规媒体外,更是“对症下药”推出方案,如面向学生的“垃圾分类进校园”,面向妇女的“垃圾分类进厨房”及主题舞蹈、小品等文娱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此外,各村因地制宜,开创出“鸡毛换糖”、“两牌一榜”、“美丽基金”等十六种草根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在终端处理上,桐庐积极寻求资源化。目前全县共有145个资源化处理点位,包括73台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装置、71台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置装置和1个沼气处理系统,已实现垃圾资源化处理县内全覆盖。在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的同时,制造加工出“世外桃源”牌有机肥料反哺乡村。此外,桐庐采取PPP模式,利用“互联网+环卫一体化”推进智慧化、全程化管控。
目前桐庐生活垃圾处理以堆肥和焚烧为主,基本能满足县内需求,但在建筑垃圾和工业废弃物处置上,要真正实现无害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谈及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发展趋势,方局长表示未来的工作方向将会是垃圾精细化分类工作的开展和信息化监管的进一步推广。
桐庐以山水闻名,历来重视水环境,2014年来也积极响应五水共治,在各方面兼顾的同时,首抓治污,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整治小沟渠,以达到“治水先行、秀水先享”的目标。另外,桐庐县结合本地自然人文情况,形成河长制、湖长制、塘长制等制度,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对治理成效进行监查,同时发挥群众监督力量,逐渐形成自由化、精细化、多元化的管理格局。
虽然桐庐生态基础良好,但环保局工作开展仍存在困难。一是资金问题,部分重点普查项目排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资金难以满足需求;二是权责划分问题,“环保工作=环保局工作”的惯性思维亟待转变;三是群众意识问题,“政府做,百姓看”的现象亟须消除;四是人手不足,“时间紧,任务重”,工作人员精力有限。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桐庐生态、经济、社会等全方位的提升。
最后,方局长提出,在未来,一要推广“互联网+”模式,完善管理机制;二要在巩固五水共治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从水质、水环境、水文化三方面入手,创建污水零直排区域,开展“美丽河湖建设”行动,;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百姓参与度认同感,提高桐庐山水品牌知名度,共建共享生态红利。
“环境改变人,人改变环境”,绿水青山养育桐庐人,桐庐人打造秀水明山,桐庐环保人更是饱含热忱,贯彻“生态立县”战略,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04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