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和教授口中玩笑般“theBritishweatherhasreturned”,我们第一阶段的学习在此告一段落。在这短短几天的学习中,来自不同学院、领域的专家学者可谓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领略到了什么是学者的思考力与治学之外兼济天下的情怀。
首先,Mark教授给我们分享了他的学生Laura在科研路上慢慢摸索,并最终发现mecCMRSA的故事。在一波三折的故事背后,科研经历尚浅的我们也有了许多感触。对于医学生而言,MRSA并不陌生,它的培养特点与性状也是如数家珍。理论知识是基本素养,如同建造房屋时扎实的基底;但在这之上如何添砖加瓦,是另一门更需要去钻研的学问。学会勤问,慎思,谨言,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不畏惧时间与困难的路上大步向前。
在这之后,Mark教授紧接着讲述了关于细菌耐受性的医疗问题,并表现了超于常人的思考力、眼界与情怀。在他看来,耐受性既是一件难以避免和必然存在的事实,也是全球学者需要共同克服的难关。无论头衔的高低,或是所处环境的优劣,都应该能够集合力量,为更好的医疗水平和医药环境献一份力。特别是未来成为医生的我们,更是身兼重任。在面对无数患者的时候如何把握尺度,如何“恰到好处”而排除那“百分之一的意外”,都是需要在未来从业道路上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的。
在之后的一天半时间里,我们进入CambridgeJudgeBusinessSchool参与了心理学与统计学方面的课程。特别是由浙大学长孙鲁宁博士带来的有关心理测量、CAT和R语言内容,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再现还原了应用场景,也带我们体验了更为有趣的测验过程。
第四天,由Rupert教授带来他幽默风趣、严谨详尽的AcademicWriting课。英文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仔平常不过的事情——至少一开始我们是这么认为的,不过当它与论文写作相结合时,又产生了更微妙的化学变化。诚然,人人都说论文写作是可期的,但对于新手而言,特别是比较少接触或者大量阅读文献的我们,可以说这堂课还是充满了挑战。全新的写作风格与“naughtywords”让同学们有些许招架不住,但所幸Rupert教授生动形象的授课,认真负责的教学与深入浅出的讲解还是为这一系列课程画上了完美句号。
在剑桥大学的第一阶段学习过程中,鲜有涉及基础医学知识的课程。博士与教授们都更注重将重点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特别是科研相关的内容。这一课程偏向与西方的医疗教育体系密不可分,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启发。过去的学习更多是理论知识,这给我们带来了深入学习和科研训练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一些临床病理讨论也可能变成纸上谈兵。在这里,一切似乎都与未来息息相关,目光被拉向远处,独立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至此,第一阶段的学习到此结束,新的一周学业任务仍紧凑,我们也期待更具那些挑战的课程。
http://www.dxsbao.com/xiaonei/1304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