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成都7月25日电(通讯员李雨亭)
7月正值杜鹃花期,小组成员们经过细致的观察,发现高山喇叭杜鹃花色艳丽,产花量大;而性喜阴湿,冷凉,多雾的气候,耐热性很差。结合这些特点,实践小组成员通过对其形态、生理指标含量变化的测定,以了解其耐热程度并初步探讨其耐热性的生理响应机制,为园林应用于生产栽培提供借鉴与参考。
“结合实地考察与大量的文献查阅,我们制定了严谨的高温胁迫实践方案。并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浸种、播种、浇水、移苗,每一步都像对待小婴儿般细心呵护。看着栽培的幼苗茁壮成长,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实验小组的成员们如是说。
实践并不像预想中的顺利,有很多隐藏的变量存在其中。在第一次预实验中,理论预想中可以承受6日高温的幼苗提前枯死。经过探讨发现为移苗后缓苗期过短,幼苗抗性较弱导致。团队每天进行浇水,观察并记录杜鹃幼苗的生长情况与形态变化,定下三个温度处理,分别为对照温度22℃、轻度胁迫30℃、重度胁迫38℃。
胁迫6天结束后,在测定生理指标变化时,实验员们仔细挑选每一株幼苗,甚至是每一片叶子,以使其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最好地保存,保证实验的科学性与精准性。多数指标需要制作上清液,为了保证样品中酶等物质的活性,防止失活,样品的研磨都是在冰盒中进行的。冰盒中的冰很凉,但小组成员们却毫不在意,一心专注在实验。
实验小组的组长说:“实验的过程很辛苦,需要专注于实验的每一步之中,要控制好用量,要控制好环境变量,更要准确记录,尽管如此,每一次的付出都是有收获的,都是值得的。”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必将上下而求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90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