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拾徽文化瑰宝,传承徽文化底蕴,了解徽文化逐渐流失的深层原因,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重拾徽文化瑰宝(文房四宝)”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于7月15日-19日先后前往歙县、泾县开展有关学习调研活动。
一方歙砚,流转文化光泽。7月15日上午,团队集结前往徽州古城中的王氏故居、陶行知故居等地学习。在王氏故居中,团队与王老先生就徽文化进行了交流。王老先生向团队展示了王氏一族的文化传承同时对近几年徽文化的流失表示担忧。随后团队以分组的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对徽州文房四宝进行走访调研。在收回的一百余份问卷中,团队发现有4成的人不了解徽文化,有近6成的人认为文房四宝已不需要使用,同时不愿继承文房四宝的人也有近4成。当天晚上,团队对制砚艺人方先生进行了专访。专访中,在问到国家对这种传统技艺传承保护时,方先生谈到:“近些年,国家大力宣传“工匠精神”,让我们这些手工匠人有了更高传承文化精神的热情,也让其他人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到手工技艺。”
一锭徽墨,挥洒传统之美。7月16日,团队来到了老胡开文墨厂,了解歙砚和徽墨繁杂而精密的制作流程,近距离接触传统手工匠人。在调研过程中,团队遇到了来自北京做研学旅行的小学生,小同学们认真的听着匠人们的讲解,不断汲取有关文房四宝的各种知识,对歙砚徽墨文化也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意识到,徽文化的传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迅速地流失,这些小学生这一天学习的内容或许微不足道,但证明砚墨文化还在不断的传承下去,从古至今,也会永远流传下去。
一卷寿宣,传承中国文化。7月17日,团队来到汲墨轩宣纸厂,探寻这张承载千年文明重量、却又不被人们重视的宣纸背后的秘密。抵达汲墨轩宣纸厂后,负责人带领团队体验了宣纸的全部流程,包括配料、制浆抄纸、压榨、晒纸和剪纸。在师傅们休息的时间里,团队与师傅进行了交谈,师傅表示抄纸是一项技术活,同时也是一项考验团队协作的工作。随后团队来到晒纸的地方,在这里一张张刚压榨过的宣纸被师傅用刷子刷到烘壁上,依靠水蒸气的温度将纸烘干。师傅们在晒纸工作间汗流浃背,当我们问及师傅是否觉得艰苦的时候,师傅打趣地说:“冬天这里可就是天堂了。”
一管宣笔,书写千年春秋。7月18日团队前往泾县三兔宣笔厂,体会这亘古不变的传承。到达宣笔厂之后,团队感受了宣笔的制作流程,其大致分为笔头,制杆,修笔以及刻字检验包装工艺。这四个工艺又可分为脱脂,并片,挎绒,齐毫等一百多道流程,每道工序都影响着下一个流程,只要中间出了一点纰漏,前期工序师傅们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由此可见制笔是一个精细的工艺,所谓慢工出细活,就拿齐毫来说,师傅要把每根毫毛的毛根对齐,重复多次,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师傅说:“齐毫可是个需要耐心的活儿,中间可不能有一点疏忽,否则就会影响到宣笔‘齐’的特点,写字画画时毛笔就会吐墨不均,作品也会颜色不均。”在师傅们的指导下,团队也完成了第一个作品。最后,调研团队赠送了制笔师傅们明信片以作纪念。
爱心支教,共承文化传承。7月19日,团队前往安吴小学以"爱心支教,共承文化传承"为主题开展了支教活动,目的在于让孩子们了解这些手艺并产生兴趣,愿意传承。首先,队员们展示了调研成果,将前期去工坊拍摄的照片、视频,结合队员们的亲身体验,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文房四宝学习课。在课间志愿者和孩子们开展击鼓传花的游戏,传到的人上台研磨并使用毛笔记录名字,用此种方式让孩子们更加贴切的了解文房四宝。
当天下午,团队给小朋友们开展了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以分组比赛的方式进行。“姐姐,长大之后我想去你们学校”,王瑞,张诗文两位三年级的小姑娘有些腼腆,多交流几句我们才知道她们父母都出外务工,“很想他们,但是我们明白他们有重要的事”。临走,我们给小朋友们工大的明信片作为纪念,小姑娘赠送志愿者姐姐自己的小本子,看着小朋友脸上的笑容,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笔墨纸砚,曾是我们民族的代表,曾完完全全地与我们的生活相结合,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将文化放置其中供后人学习。但这些传统工艺以及背后的优秀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被遗忘。重拾徽文化瑰宝,传承徽文化底蕴,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69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