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文学院“彩云之南”调研队赴彝学学会开展调研
8月2日,山东大学文学院“彩云之南”调研队来到峨山彝族自治县彝学学会,对彝学学会成员李增华老师进行采访。
李增华老师是科班出身的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个纳苏贝玛颇。贝玛颇是彝族对本族有文化、有智慧、能诵彝文《指路经》送死者亡灵回归发祥地的祭司。西南民族大学彝语专业毕业后,李老师回到峨山县立志研究和翻译彝文古籍。为了收集、抢救峨山彝文古籍,李老师主动要求下到公社上去,在下乡下村工作过程中采集了许多彝族故事、谚语、墓志等,为保护和发展彝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与李老师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在峨山县内使用彝语的人数越来越少。特别是在彝族年轻人中,使用彝语的人数在急剧下降,越来越多的有条件的彝族家庭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市里甚至是省城去上小学、初中,而在那些地方以及县城内大部分地方,这些彝族学生一直只学习汉语,而不学习彝语、彝文,所以导致了现在的大部分彝族年轻人只会讲汉语而不会彝语。李老师提到造成彝语、彝文使用正在走下坡路的原因之一是一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我们必须积极面对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这种冲击会给我们的文化和语言文字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但如果我们找了一个面对冲击的平衡点,那同样也会为我们带来机遇和发展,这取决于我们怎样对待这种冲击。
关于如何保护和发展彝族语言,李老师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表示首先要成立彝族语言文字研究所,培养更多的研究人员;其次借助新媒体宣传彝族文化。同时也要学习借鉴四川、贵州等地区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方法,使彝文化得到更好地发展。现在县里在打造嶍峨古镇,这对于发展彝文化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要抓住这个机会,利用新媒体宣传、传播彝族文化,使彝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最后,在塔甸镇、岔河乡等彝族聚居地要开始双语教学,在县城的青少年宫也可以举办彝语兴趣班,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彝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面对更多、更全的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积极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华文化才会更加灿烂文明、更加大放异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64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