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7日,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赴黔滇湘三地调研绣娘脱贫状况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开展关于绣娘如何通过喜绣纺改善生活质量、实现脱贫的实地调研,采访了绣娘以及喜绣纺的负责人等相关人员并且进行了问卷调查,收获颇丰。
当天上午,我们租车骑行前往喜洲镇喜绣纺。几十公里的骑行,路途遥远崎岖,身体的疲惫却远不及精神的满足。大理不负旅游胜地的美名,环着洱海,遥望苍山,几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抵达了喜绣纺。在这里我们通过与负责人和绣娘们的交流了解到喜绣纺和绣娘们的基本状况。
走进喜绣纺,入目的便是阳光下泛着光点的蚕蛹,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些蚕蛹晒干后抽丝出来的蚕丝线是这里刺绣用的主要丝线。在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走进展厅,惊叹于那些繁复精致华美的刺绣作品,甚至可以称得上艺术品。人像、花草、鸟兽、山水,细节到位,栩栩如生宛如实物,我们感叹作品精美的同时也被绣娘们高超的技艺所折服。由于无法拍照且笔者文笔不佳,那些作品的精妙之处无法仅仅通过文字向大家呈现。
通过和绣娘们的交流,我们了解到从业的绣娘一般在17-25岁,这也是最佳的年龄学习刺绣。有别于从小开始学习的传统绣娘,她们没有专门教刺绣的部门,只是跟着老人们学习。在喜绣纺,开设有专门的课程来教授刺绣,这里是像学校一样,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我们了解到,这里工坊的绣娘基本上都是当地人,在学会之后就可以接单在家里完成刺绣然后送到工坊来展出,通过工坊卖出去,工作时间比较灵活。至于绣品,是根据的订单要求来的确定图稿和配色的。绣娘的收入水平是根据绣娘个人的绣工和技法来区分的,绣工好的收入自然会高一点,至于于年纪大、手脚不够灵活的绣娘,只能绣一些粗糙的成品,一天也就几十块。在旅游业发达的云南,刺绣这个行业分量很轻,从业的人很少,基本上兼职为主。因为绣好一件成品耗费的时间比较长,产品卖出去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且长时间埋头刺绣,对眼睛和颈椎的损耗也很大。
通过采访喜绣纺的负责人,我们了解到喜绣坊的产品主要是出口,因为外国人对中国的手工艺品都比较感兴趣,离喜洲不远的地方住了很多外国人,他们看到刺绣的作品,会带回国,送给国内的亲戚朋友,在自己的交际圈里把绣纺的产品宣传出去一传十,十传百,就会更多国外的订单通过email传给负责人,由负责人把这些订单任务分配给绣娘们,绣娘们根据自己的工作时间和擅长的技术选择适合的订单。但喜绣纺没有固定的销售对象和合作伙伴,因为刺绣作品比较贵,不是生活必需品。在海外没有固定的销售点,作品主要是根据关系网销售的。喜绣坊的课程也是根据订单要求的成品有针对性地设计的,销量好的绣品,也会多安排相应的课程。
通过走访喜绣纺,我们了解到,喜绣纺这个平台尚不成熟,体系还不够完整,云南地区的刺绣行业不够发达,当地的人们主要从事旅游业,绣娘们的生活水平有待提高。如果当地政府加强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将旅游业与刺绣更好的结合,不失为一条脱贫致富的途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29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