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0行程
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银夏津”经济与文化调研团队于2017.07.20日来到位于夏津县市民中心三楼的夏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并受到了图书馆馆长兼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金女士的热情招待。
据金馆长介绍,夏津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沉淀,逐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活泼欢快的夏津小调、激昂高亢的马堤吹腔名扬冀鲁,新民歌、架鼓舞享誉全国。鲁北木板大鼓、夏津吹打乐、夏津四弦戏、夏津高跷等民间艺术形式也都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历史上传统文艺活动主要有高跷、架鼓、狮子舞、龙灯、旱船、小戏曲(又称“小调子”)等。其中以高跷、架鼓为最普遍。武术项目有太极、八卦、少林、伍子等派别。其中以杜缄三的太极拳最具本地特色,其所剑的“太极十三式”、“五星锤”等武术套路,现已重新整理传世。2014年11月夏津县荣和文化部颁发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桂冠。
金馆长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夏津县有名的黑陶。德州以黑陶闻名,其中夏津县的黑陶尤为突出,现在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的陈列中就有德州的黑陶。我国外交部、中联部将德州黑陶定为国家级礼品,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用德州长黑陶送给外国首脑和国际友人。1991年夏季,德州黑陶参加了在日本的黑陶艺术展销会。目前德州黑陶已远销远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及香港和台湾地区。据金馆长介绍,夏津县黑陶艺术品正准备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这足以展现黑陶在德州夏津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样有名的还有山东大鼓,山东大鼓是北方大鼓之鼻祖,中国北方地区现存最早的传统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以山东省菏泽为中心的广大鲁、苏、豫地区。原称犁铧大鼓, 因其伴奏乐器为犁铧碎片而得名。自《老残游记》之后,始谐音美其称为“梨花大鼓”。 它直接促发了山东快书的形成,并对"乔派"河南坠子和西河大鼓等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夏津县是山东大骨主要发源地之一,山东大鼓历史悠久,音乐唱腔独特,节目蕴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夏津有句口头禅,“听见山东大鼓响,一回不听闷断肠。”2011年夏津县的山东大鼓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世纪后期以来,山东大鼓逐渐趋于衰落,现在仅有少数演员还能演出,其中就有夏津县山东大鼓第五代传人张书琴。鉴于山东大鼓面临现状,我们年轻一代有理由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自己贡献。
夏津有名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马堤吹腔。马堤吹腔是一个古老的剧种,在夏津县马堤村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其前身是近500年前流传于山东、河南等地的民间戏曲柳子戏,村民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将此剧种传承至今。既保留了最初柳子戏的特点,又和现在柳子戏有区别,是研究柳子戏原型和特点的“活化石”。马堤吹腔曲牌主要是在元明清以来民间流行的俗曲小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旋律委婉动听,能够表现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嗨”之称。马堤吹腔戏2011年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夏津县特有的鸟类品种——夏津白玉鸟。它亦称芙蓉鸟,形若云雀,体态俊美,鸣声悠扬动听,生活力强,适宜粗放饲养,繁殖力强,育雏成活率高。据民国年间《夏津县志》载:“雪雀,黄白两种,亦有花者,通称白玉鸟。”其饲养史可上溯至明初,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白玉鸟体形健美,略长于云雀,善啼,其啼声清脆婉转,交配期啼声终日不绝,久喂后可仿人吹口哨。毛色分黄、白两种,白者如无瑕之玉,黄者遍体乳黄。眼分红、黑,以毛色纯白,赤眼凤头的为上等。在展厅里我们听到了白玉鸟的叫声,悦耳动听。
除此之外夏津县雕塑 剪纸 绘画等民间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夏津县小吃丰富多样,民风淳朴,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底蕴带给它的历史重载。
金馆长也对夏津发展做出展望,她说:有“银夏津”美誉的德州夏津县有着良好的历史文明基因,必将乘着时代变迁的潮流,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在金馆长的介绍下,团队对夏津文化历史有了深刻了解。最后金馆长向每位团队成员赠书。欢声笑语间,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银夏津”经济与文化调研团队收获颇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160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