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社区”:意见交流场
“经常遇见那种说来接,已经接单了,然后我抱着大包小箱过来找他的时候,又说不来了的那种人,滴滴真是垃圾至极,什么没信用的人都能在滴滴平台做生意。”“不能这么决绝吧,有的滴滴司机是靠这行养家糊口呢。”
类似的对于新闻事件的讨论,不再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通过网络上的评论,网友们发表着自己对于事件的看法,同时,还针对别人的评论进行评论、交流思想,使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平台日益成为人们进行交流的一个互动平台。
围观者的话筒
在网络与新媒体尚未兴起之时,传统媒体作为信息的主要传播者,掌握着信息的绝对的话语权与权威。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往往只是单向传播。曾经,《人民日报》的一篇特约评论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在发布一天之内,沪深两市就出现了大盘跌停的世界级奇观。它们将信息或者新闻放到固定的载体媒介上,而受众往往只能被动的接受。对于受众的反馈,传统媒体通常是依靠读者来信、来电的方式获得。一般的传统媒体都设有热线新闻部,外联部或者俱乐部等部门,它们通过这些部门接听电话、查阅读者来信,了解人们对于新闻事件和对媒体的看法。但在这种交流中,媒体与大众的交流仍然是单向的,传统媒体与大众关系不对等。
中国最早的评论起源于政治社论,梁启超于1898年创办的《清议报》中开设的《国闻短论》专栏为时事短评和时评奠定了基础。但传统的新闻评论更多地是依靠新闻者内部,和社会上公认的权威人士或知识分子,而非媒体人被刊登的评论也是由传统媒体这个发布者筛选过的。同时,当作为新闻受众的人成为传播者以后,其言论仍旧是单向的,缺乏与大众的互动交流。
但随着网络与技术的发展,普通人也有了使自己的言论被大众所看见的能力。2000年,互联网上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具备评论功能的新闻,2004年,注重用户交流性的web2.0互联网产品模式的提出,进一步使得让大众发声的理念受到整个社会乃至传统媒体的重视。2008年奥运会期间,央视网创新性地网络转播比赛的行为,实现了边看边聊的互动直播功能,最后取得了日均访问量3.01亿次,边看边聊人数达7万的成就。
大众在网上发表意见的技术愈发成熟,微博、微信、知乎、各种论坛等发声途径也不断增多。而这些途径和它们所具有的传声功能,在让网友发表个人日常动态之时,还为新闻发布者与网友进行交流,网友与网友针对事件交流结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技术的发展也进一步提升着网友们的表达欲。传统媒体的评论,不管是报纸评论还是广播电视评论,都有其规范和标准,必须要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或一期节目,但在网络上的评论则打破了这种规则,每个人都有评论的机会,一两句话,甚至是一个表情,都能成为其观点,态度的表达。近日,锤子科技人创始人罗永浩因其疑似“精日”的言论引发网友广泛声讨,对于其事后“国际主义者”的辩解,网友@“大树是我”评论道:“不是爱国主义者,而是国际主义者,但国都不爱,爱什么国际。”短短几句话便反驳了罗永浩的“国际主义”。
这种新的评论功能和评论方式,使得论坛不再只是“网易论坛”“凤凰论坛”等论坛的特有物。传统的论坛、贴吧、SNS等主要用于网友讨论交流的平台,最显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通过访问其他论坛用户主页进行转帖、交流,在线交流,从而加强联系和认识,而在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上的信息转载、网友间的评论交流,使得微博、微信等平台也具有了论坛的特性。
“论坛”分区
微博、微信等平台因网友们的评论与交流变得日益论坛化,但它们的论坛特征也存在着差异。微博作为一个媒体工具,它更偏向于单向传播,它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公开性强,任何人都能浏览微博平台上任何博主发布的信息,浏览信息下面的其他人之间的评论,并评论他人评论。但同时,它的交流性较弱,或者说是网友与信息发布者交流弱,微博大V和媒体微博运营账号之间的交流是“点对多”,无法做到发布者与网友间的有效沟通。网友在微博评论区或者私信中给大V或媒体微博运营账号留言,其得到回复的几率是极其小的。在微博上拥有六千多万关注量的演员胡歌,在微博上的一条动态动辄便有上万条评论,几十万的转发,但在2017年12月,一名白血病女孩希望得到胡歌私信回复的愿望,却是动用了几十万网友的努力才得以实现。
相较于微博,微信更多是作为一个社交工具,它的传播速度较慢,也更具有私密性。网友想要浏览信息时还必须关注特定的微信公众号,对于其他网友的评论也无法任意评论。如果说微博是“点对多”,那么,微信的模式则是“点对点”,但相较于微博的“点对多”,它传播的特定性也提高了其自身交流性。微信公众号是一对一和一对多进行信息的精准推送,网友会主动或被动地得到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信息。知乎网友@“柠檬断水”称:“微博我基本不用,里面功能复杂混乱,并且上面的消息太多太多,有点被轰炸的感觉;微信就简单明了多了,想做什么进对应版块就好了,想了解关注、想看新闻,简简单单就做到了。”网友在接受信息后,想与微信信息的发出者交流时,在评论区内留言即可有机会得到回复。虽然微信有着留言筛选制度,但却能够使留言很大程度地被传播者所接收。
除了网友与微信公众号作者之间的交流,基于微信小圈子范围的特征,网友给好友转发,引起的好友间讨论,进一步维系着微信圈内的好友关系,加强了好友间的日常联系与爱好、兴趣的讨论分享。因而从互动性和互动话题方面,微博更像强调用户与主题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薄弱的论坛,核心在于靠意见维系的组织体系,而非社区SNS上的一对一关系。
喧嚣中的沉默者之力
微博、微信、论坛等众多交流平台,虽然通过评论和连环的讨论给予了人们针对事件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但却并非每一个人的意见都能有真正被正视的机会。互联网给了大众“全民发声”的机会,使大众对因媒介报导而被展现出来的诸多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的发声欲得到满足。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由于其自身影响力的薄弱,意见难以被看到。而相比较普通大众而言,进驻到微博,各交流平台中的知名专家、学者、明星,他们在现实中的影响力使其在网络上也有大批人对其动态,言论进行关注。
在韩寒刚开通微博时,仅发了一个“喂”字,就在一夜间收获了2万粉丝,在开通微博的短暂时间里迅速成为微博大V。截至2012年底,新浪微博粉丝超过千万的大V就已达80人,百万粉丝以上的大V达3600人,如今这个数字仍在增加。
在这种话语影响力和关注度的差距之下,普通受众往往是将自己的意见寄托于意见领袖。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傅景华曾做过一项研究表明:约1000万用户创造了微博约94%的消息,与此同时,还有约2亿用户只是在转发这些消息和帖子,微博仅 5%的信息为原创,大部分的网民都只是借助对微博大V的转发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积极地关注并转发者着意见领袖的观点,在借意见领袖传播自己观点的同时,也造就着意见领袖。
在意见领袖凭借网友们的关注而增强舆论引导力的同时,网络平台上人们因意见领袖再次引发的讨论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平安西华”官方微博就曾在获得准确事实的情况下发布了一条12岁女童被强奸的公告,其中甚至还有错别字,但凭借其官方性,仍旧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人们还纷纷转发,希望能帮助到女孩。在转发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事件的影响力。但在事情被仔细调查过后,却被证实那则新闻完全是一条虚假消息。
同时,除了有意或无意地传播假消息引发舆论,还有微博大V利用自身影响力恶意攻击。在杭州保姆纵火案中,微博大V@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发微博质疑受害者闹大事件是别有用心,维权的目的是获得高额赔偿金,将舆论矛头对准了受害者。
心理学家萨拉·凯拉尔在研究中发现: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的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存在于现实中,还同样存在于网络中。拉塞·斯皮司与其同事也通过研究证明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更加突出,甚至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时的两倍多。微博、微信使人们能够看到更多的对于热点事件的意见,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评论别人的意见评论,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借助交流这一环节增强了其对自身不管是对是错的观点的认同感。2015年6月20日端午节当天发生的南京宝马肇事事件原本只是一起普通的超速肇事事故,但肇事“宝马”这一点却点燃了舆论,微博、微信等一些新媒体平台上在事后不断出现“宝马车主是富二代、官二代”的言论。网友们被激起的情绪导致南京警方利用官方微博@南京交警多次及时的发布事故情况通报都变得失效,部分网友听不进事实,网络上舆论声、批判声不断。
正如凯斯·桑斯坦所言:“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而且频繁地沟通,听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
如今,借助网友评论造成的社会舆论,以及意见领袖对公众的评论导向作用日益增强,但在这个意见交流愈发频繁,接触其他人意见越来越多的时刻,清代文学家张潮对待评论:“官声采于舆论,豪右之口与寒乞之口俱不得其真;花案定于成心,艳媚之评与寝陋之评概恐失其实”的态度或许将对我们有所启发。
http://www.dxsbao.com/news/832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