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演戏本无争议,以童星出道星途璀璨的演员也不在少数,然而,《红楼梦》作为成人经典,卷帙浩繁,高远艰深,人物关系复杂,岂是10岁小孩可以演绎出来的?强行闯入成人世界的他们是否能承担得起这带来的后果呢?
模仿并非演技
什么是演技?演技是演员自己去揣摩剧本,对剧情和剧中人物进行深刻的思索,并对人物进行再塑造,而模仿是有样学样。模仿同样有难度,但和演戏的难度不在一个量级。
不可否认,这些年仅10岁的小演员们的表现可圈可点,台词、情感收放的表现令人敬佩,但这还只是停留在模仿层面。导演潘礼平在采访中坦言“他们要把《红楼梦》好好读一遍,那肯定要几年的时间,而且也读不懂”,所以,导演组只是把剧情拆分、讲戏, 让她们“不断地看87版原剧”,所以,缺乏自我对成人角色的理解,再精致的模仿也只是模仿,和真正的“演技”还存在一定距离。既然是大型模仿秀,就还无法承受“戏骨”二字所带来的意义,小小年纪就冠以“戏骨”的头衔,这种公众期待一旦形成,恐怕带来的压力会比荣誉沉重的多。
以儿童成熟化为噱头的娱乐形式
如果只是一部大型87版模仿秀,把它作为对经典致敬的一部作品的话,必然不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显而易见,“儿童”便成了这部剧的噱头。演员们都是些10岁左右的孩子,都正处于天真烂漫可爱调皮的成长阶段,肉嘟嘟的脸庞,水汪汪的大眼睛,怎能不惹人爱怜?观众得知一群萌娃去演绎复杂的成人角色,自然有好奇心的驱动,况且,相对于成人表演,大家对小孩的表演有更大的包容性,通过年龄差来降低消费者心中的预期,甚至制造“反差萌”,这本身就是典型的商业化操作行为。导演潘礼平也说:“小戏骨是个‘奇葩’,市面上少见“、“对小戏骨,大家就像对弱势群体一样,一帮小孩演戏,观众不会有多大的期待。你做得不好,没引起注意,他们连看都不看;做得好了反映热烈。这可以叫做弱势群体在‘造反’,造反成了,很厉害;没成,也没人注意。”如此一来,话题性、吸引点具备,剧就有了流量,接下来自然是名和利的双丰收。
他们的童年在消逝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曾如是写道:“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而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尼尔·波兹曼对成人的评价未免太过消极、阴暗,不过至少较为准确地表达了大多数成年人的心声,即儿童应保持一份天然的纯真。
儿童就应该演绎儿童的角色,然而,《红楼梦》中“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的无奈与心酸,作者“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背后悲惨的家族命运和个人命运,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何必让小孩强行接触呢?小演员林黛玉扮演者周漾玥就曾陷入角色之中难以抽身,导演潘礼平说:“小孩子是一张白纸,只要理解了剧情跟角色,演戏时容易‘走火入魔’。演完戏后,我们想办法让她脱离‘林黛玉’这个角色,现在她又变得活蹦乱跳,变回了活泼的小孩,而不再像林黛玉了。”强行进入成人世界,成为 “小大人”,他们越是星光璀璨,失去的童真就越多。殊不知,那一份天然的纯真才是最可贵的,自然生长才是最好的状态。
让儿童回归儿童,不能因为小孩子天赋异禀就觉得他们足以演绎成人角色,更不能用小孩演绎成人角色作为吸引眼球的噱头和提高观众包容度的手段。
http://www.dxsbao.com/news/737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