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正值孟良崮战役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8月16日,西南大学暑期三下乡山东临沂小分队来到了临沂市蒙阴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追寻先辈足迹,探访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圣火。
红色文化历久弥新,沂蒙精神薪火相传
沂蒙精神不仅滋养了临沂人,更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8月16日,山东临沂小分队首先来到了孟良崮战役地考察学习。朝阳下的孟良崮逶迤雄壮,远山近景勾勒了一幅壮丽的画卷。泉桥村党支部书记汲常发带领小分队重温了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的峥嵘往事。
1947年3月,蒋介石眼见其有生力量被解放军一点点消灭,转而调集45万人对山东孟良崮实施了重点进攻,采取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法,气势汹汹地向山东根据地扑来。
“就是这么一座山隘,国民党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一个团共3万余人全部被歼!”队员在随后了解到,蒋介石痛失虎将,哀叹74师被歼是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沂蒙精神中所蕴含的艰苦奋斗、永不服输精神在这里生长。
“战争胜利后,陈毅司令员挥笔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当队员问及村支书如何传承沂蒙精神时,他深思后说:“你们来最多是有些了解,而这种精神是伴随我们成长的,每时每刻都在感受这种熏陶,这是一种言传身教的传承。几十年了,公安局从来没抓走一个蒙阴籍的刑事犯。”
队员们为深入了解不同年龄层次的村民对沂蒙精神的看法,特意进行了家访。队员们来到了一个三世同堂的家庭,70多岁的老党员在村委会工作长达二十年,始终奋斗在生产的第一线。
当问及老人什么是沂蒙精神时,老人说:“‘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是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的日子是老一辈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就也得用命守住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沂蒙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
探寻历史足迹,追怀革命先烈
在孟良崮战役中,沂蒙人民与人民军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沂蒙百姓当时的口号是:“为了前线,毁家支前”。可以说,“英雄的孟良崮”,是沂蒙山的象征,也正是由于孟良崮战役孕育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的内核。
8月16日中午时分,小分队队员参观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关于孟良崮战役各种珍贵的历史资料,一幅幅记录峥嵘岁月的图片,一段段生动的文字,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幕幕母送子、妻送郎、妹妹送哥上战场,生动地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新中国诞生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政治情怀。讲解员为小分队队员讲解到,“仅孟良崮战役就有7.6万名随军常备民工,15.4万多二线民工,69万名临时民工,总人数超出参战部队3倍之多。”陈毅元帅为此感慨道:“我们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
西南大学山东临沂小分队成员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中参观学习。 孙亚男 摄
随后,小分队成员来到位于纪念馆后方的孟良崮战役革命烈士墓区,墓区里安葬着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2859名革命烈士以及2680名无名烈士。墓区四面围墙环绕,松柏长青。掩映在翠柏之中的革命烈士陵园,格外庄严肃穆。巍然耸立在纪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分外引人注目。
小分队成员怀着对烈士无限崇敬的心情向烈士敬献了花篮,接着向革命烈士鞠躬并默哀1分钟。
西南大学山东临沂小分队成员向革命烈士鞠躬并默哀。 孙亚男 摄
了解完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后,队员们面对鲜红的党旗,高举右手庄重宣誓。庄严肃穆的宣誓活动,使每一位队员再一次接受心灵的洗礼,也让队员们开始思考如何传承红色精神。
回去的路上,小分队成员表示,作为沂蒙儿女,深深体会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沂蒙儿女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凝结成的“沂蒙精神”,沂蒙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永远牢记在心。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作为大学生,要继续学习无数的沂蒙儿女、革命先烈大义凛然慷慨赴难的英雄气概。弘扬沂蒙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以大无畏的精神,无私奉献、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http://www.dxsbao.com/news/659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