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唱着这首《支前民谣》,8月15日,西南大学暑期三下乡山东临沂小分队重走革命圣地,传承红色文脉一行6人赴红色革命圣地费县大青山,开展为期一天的参观学习活动。
鱼水情深 青山深处寻岁月
由于临沂市费县遥远又交通不便,小分队队员搭乘一名老乡的车来到费县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地。在路上,通过与老乡之间的聊天,小分队成员了解到在费县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给孩子们从小讲革命故事,这里大部分的家庭都有亲人参加过革命。
说话间,老乡眼睛变得湿润起来,“俺爹打了一辈子的仗,当年还是陈毅元帅的部下。这里的人都说,陈毅元帅离开俺们沂蒙前这样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在距离纪念馆几里路的时候,道路变得崎岖,小队员们决定跟老乡告别,徒步走向大青山纪念馆。队员们便对其山路之难行有所体会,所谓“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大青山的难行显现于足下。正值中午时分,队员们汗如雨下。小队成员刘大鹏感慨道,“我们走修好的公路都得格外小心,而那些革命先烈们还要在这里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此番艰辛,着实让人肃然起敬。崇山险峻中,是革命先烈们舍我其谁的气魄,是先辈们勇敢无畏的精神啊。”
西南大学三下乡小分队抵达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广场合影留念 孙亚男 摄
青山作证 革命真情代代传下午1时许,小分队成功到达大青山突围胜利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小分队深入了解了抗战时期大青山里的故事。
在革命战争年代,地处沂蒙腹地的费县处处有堡垒,村村有模范。她们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用乳汁救伤员的事迹,谱写了一曲曲水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走过沂蒙红嫂展区,队长孙昕梦在记事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沂蒙红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她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动人乐章。”
纪念馆里的每一座雕塑、每一张相片,都在向人们诉说革命战士们的毅力。走进“青山作证”展厅,听闻陈明、辛锐,汉斯·希伯、秋迪·卢森堡,李林、甄磊三对革命夫妻的故事后,队员们都很感慨良多,他们在抗日的战火中相知相爱,却又在这场血与火的战争中永别,演奏了一曲曲刻骨铭心的爱情绝唱。他们用生命印证着对党和人民群众的无比忠诚,他们的青春在大青山闪烁着最灿烂的光辉。
讲解员在讲述三对抗战夫妻的故事 孙亚男 摄
沂蒙红歌 青春共圆中国梦参观过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后,小队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来到展映厅,和临沂实验小学的学生一起观看四省八市文艺小分队“追寻红色足迹·重温革命经典”基层展演,《沂蒙山小调》《满江红》《信仰永恒》《巍巍大青山》等红色经典作品将现场的成员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奋进的岁月中,追忆历史,缅怀先辈。
走出展映厅后,西南大学小队成员和临沂实验小学的学生交流了参观感受,大家一致认为,唯有心中正义之灯常亮,革命道路才能宽广无忧,同样都是新时代建设的青年人才,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担负的责任之重大,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讲解员在讲述三对抗战夫妻的故事 孙亚男 摄
讲解员在讲述三对抗战夫妻的故事 孙亚男 摄
http://www.dxsbao.com/news/659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