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此可见,扶贫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和前提条件。扶贫的有效途径是精准扶贫,如何实施精准扶贫,最应该扶什么,怎么扶?从全国来看,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有很大差异,但也有很多共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只有真正解决这些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也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为扶贫而扶贫,而是要把精准扶贫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结合起来,综合施策,形成合力。
一、把精准扶贫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高铁等已世界领先。但发展很不平衡,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还非常落后,尤其在中西部地区,道路、水、电、气、通讯等,和沿海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贫困县,从县城到乡、行政村,还没有完全实现通柏油公路,很多还是泥路。有的村,吃水还很困难。到2020年同步实现小康,基础设施是最大的难点。为此,必须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政府投资要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倾斜,扶贫资金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仍然适用。尽管广大农村地区情况不同,有的地区地形复杂,建设成本较高,但还是要毫不犹豫的加快公路、硬化路建设,尽快实现县乡、乡乡、村村通公路。水、电、气、通讯等,也都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通到每个角落。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包括改善住房条件、环境治理等。要全力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集中力量优先解决住房困难农户最基本的安全住房要求,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优先安排生存条件差的贫困村民进行危房改造,开展以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推进改厕、改圈和治弃、治污、治理乱搭乱建工作,逐步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条件,创建干净整洁、山清水秀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一举多得,既能优化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又能拉动内需,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脱贫。
二、把精准扶贫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
产业发展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实现脱贫具有重要作用。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结合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市场需求、消费习惯、产品特性、运输贮存等综合因素,确定当地发展什么特色产业。笔者工作的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是西藏自治区贫困重点县,全县有6个贫困重点乡镇、24个贫困重点村。2016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690户、7236人。为了尽快实现脱贫,该县确定了重点发展民族手工业、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等特色产业。帮助贫困户依托青稞种植、奶牛、牦牛养殖及手工艺等家庭经济项目,实现稳定增收。通过创新经营机制,扶持兴办能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的农牧民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构建贫困户长效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开发优势资源,扶持有条件的贫困户参与旅游、服务业发展,加大精准扶贫对象从事旅游业服务业相关技能的培训力度,让广大农牧民群众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吃上“旅游饭”、搭上“旅游车”。特色产业发展对墨竹工卡县精准扶贫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特色产业一旦确定,就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力推进。要加大税收、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采取对口帮扶、贴息贷款,建立特色产业项目发展资金等多种方式,支持特色产业发展。要针对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引进或指派专业技术人员,破解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与障碍,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培养留得住的本地人才、土专家,提升产业经营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要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采取新型经营主体+基地+贫困户的合作发展模式,由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提供技术、销售渠道,将产业实行分户承包。再按照一定的价格由新型经营主体统一回收,进行销售、加工,较好地解决群众参与度不高和产业发展规模不大等问题,形成“互利多赢”的局面。通过扶持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是推进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
三、把精准扶贫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贫困地区要抓住优惠政策叠加的机遇,用好有利条件,发挥自身优势,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同步推进,互动发展。要统筹抓好总体规划,按照“适度聚集、土地节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原则,把城乡总体规划和扶贫规划、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生态规划等相关条块规划结合起来,建立完整的城镇化规划体系。要将边远地区生存条件恶劣的农民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内容,结合精准扶贫政策,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入城镇,转为非农城镇人口。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贫困人口通过搬迁、务工、就业、创业等形式在城镇落户,支持有技能的贫困村劳动力在城镇优先落户。对偏远地区,不具备扶贫条件的农村,可加大易地搬迁力度,充分尊重有搬迁需求的群众意愿,采取易地搬迁、整村推进,整体搬迁,就近搬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多种方式,彻底改善居住环境和条件,实现根本脱贫。要科学合理规划居民点,加大对居民点基础设施的投入,结合城乡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扶贫搬迁的相关政策。同时,对有条件的农村,要全力推进本地城镇化。
四、把精准扶贫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当前,国家正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对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农村劳动力就业,最大的问题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专业技能。无论是外出务工人员,还是村内灵活就业人员以及留守妇女,大多没有经过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在就业方面还处于打工的初级阶段,缺乏一技之长,大多靠体力挣钱,当他们体力优势一旦丧失就会失去就业能力。针对这种情况,要因地制宜,从当地农村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工作。对技能水平不高、希望继续外出务工的,着重在提高技能水平上下功夫;对于具备创业条件、有志在家创业的,抓好创业培训辅导,提高创业能力;对不愿外出的,可针对当地实际,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增强创业就业能力。要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将农民创业与发展县域经济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支持农民网上创业,大力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积极组织创新创业农民与企业、小康村、市场和园区对接,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
五、把精准扶贫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
科学、便利、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精准扶贫的兜底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是关系到农村精准扶贫的一件大事,是确保广大农民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个重要步骤。要逐步完善农村的教育、医疗、养老、低保残疾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笔者工作的西藏墨竹工卡县,实行15年义务教育,学生实行“三包”:包吃、包住、包学费,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学费全额报销,每月补贴200元生活费。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医疗保险以外的看病费用,政府全额托底。实行集中养老,对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300—1000元不等的补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2016年5月曾做了专题报道。全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不少贫困县,由于经济能力所限,不太可能完全实现墨竹工卡县这样的社会保障政策,但这应是努力的方向。教育方面,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生活费,应给与适当补助,不让孩子因贫上不起高中、大学。医疗方面,要增加医疗救助的投入,放宽大病救助的条件,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标准。加大投入,加强基层卫生事业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要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逐步实现低保线和贫困线“两线合一”,解决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在养老方面,要建立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建设居家养老服信息系统,建立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信息数据库,落实农村60周岁以上老人生活补助制度,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及高龄老年人生活补贴标准,切实保障困难老年人合法权益。加强老人幸福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集中供养机构软硬件建设,对适宜集中供养的五保户尽最大可能集中供养,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和集中供养率。
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五个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到2020年,在现行标准下,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精准扶贫总目标,才能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http://www.dxsbao.com/news/561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