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拥有了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中国却还是发展中国家呢?怎样才能成为发达国家呢?
正如短板理论那样,决定一个水桶容量的不是最长的挡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判断的标准不是强者的地位,而是弱者的地位,比如在德国,公交车到站之后会利用液压侧倾车身,方便腿脚不便的老人或者残疾人上下车;在东京,所有地铁车门上都刻有盲文,告知盲人所在的车厢位置;在东京或者纽约,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就建有提供给低收入人群的廉租房,而这些地段完全可以卖上极高的价格,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而在中国最值得被我们关注的是哪些人呢?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我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在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老漂族”,面对陌生的都市生活,“老漂族”们有着种种不适和牵挂,他们有时候很想回到老家,但是背负帮子女带娃的责任,往往选择默默地忍受着,毕竟在这里还能享受着与子女孙儿齐聚一堂的甜蜜。
我认为我们需要将他们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议事日程,街道社区组织的公共活动让他们积极参加,通过这些活动让“老漂族”们认识、结交更多的朋友,重建情感“关系网”,弥合精神上的空虚和孤独感。更需要不断完善医疗、养老等制度设计,给予“老漂族”制度上的长效关爱。
发达国家,并不只是硬件的完备,而必须是落实在生活中的点滴之中的温暖。若能将我们的注意力放在为每个百姓提供方便上,人民的幸福指数上去了,中国离成为一流国家还会远吗?
http://www.dxsbao.com/news/1486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