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是一种普遍存在且令人痛苦的社会现象,指个体或群体被忽视、拒绝或孤立的体验。它不仅威胁个体的归属感、自尊、意义感和控制感,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反应,对个体和社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既往研究对社会排斥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存在分歧:部分研究发现社会排斥会促使个体通过亲社会行为重建社会联系,而另一些研究则显示社会排斥会减少亲社会行为,甚至引发攻击性或退缩行为。
为系统验证上述竞争性假设,课题组开展了一项元分析研究,旨在厘清社会排斥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并探讨可能的调节因素。该综述使用三水平元分析整合了53项研究,包含83个效应量,涉及21405名被试。
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排斥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微弱负相关,且这一关系受到文化和性别的显著调节。具体而言,相比个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在被排斥后有更少的亲社会行为;被排斥的女性比男性有更强的亲社会行为倾向。此外,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亲社会行为对社会排斥的反应存在差异,其他亲社会行为(如慷慨)可能更易受排斥情境激发。这项研究为社会排斥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提供了系统深入的见解,为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该研究成果“Can we return good for evil? A meta-analysis of social exclusion and prosocial behaviour”已发表于心理学顶刊《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该刊由Wiley-Blackwell出版,为JCR-Q1和中科院TOP期刊。
此外,课题组近期还有两项相关研究成果继续关注了亲社会行为中的仁慈(一种亲社会倾向)和人际信任,发表于《Current Psychology》。其中,“Achieving Nature-Human Harmony: Awe Brings Benevolence through Nature Connectedness”通过五项系列实验,系统阐明了敬畏感促进仁慈(一种亲社会倾向)的心理机制,揭示了自然联结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不仅为理解敬畏的亲社会效应提供了新视角,也为通过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增强亲社会行为、改善人际和谐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另一项研究“How to Apologize More Effectively: The Impact of Trust Repair Timing and Apology Attribution on Trust Repair”针对学术界在信任修复时机和道歉方式上的认识局限,通过三项实验研究,系统探究了信任修复的最佳时机以及不同时机下最有效的道歉归因模式。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晚期信任修复比早期更有效的现象,还发现若受害方表达感受后未获得道歉,信任水平会进一步恶化。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早期修复时不同归因模式的道歉效果相近,而在后期修复中,内归因道歉显著优于外归因道歉。这些重要发现深化了学界对信任修复过程的理解,为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更具针对性的信任修复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原文链接:https://bpspsychub.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bjso.12879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144-025-07707-0#article-info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144-025-07838-4
http://www.dxsbao.com/xiaonei/7271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