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钧抨击音乐排行榜看流量时代的“乐坛泡沫”
在近期的一档娱乐节目上,郑钧被问道怎么看待现在音乐排行榜的歌曲时,他表示,现在音乐排行榜上的歌,别人都会说非常的火,但是却没有一点吸引人的地方,还坦言“十首里面有九首听不下去,自己听完简直怀疑人生”。作为摇滚圈里的老辈,还几乎没有人敢像他一样给出这样一个如此“耿直”的回答。在引来网友纷纷称赞的同时,这个回答也遭到了庞大粉丝流的攻击。
随着“韩流”在中国的泛滥,一批批流量明星横空出世,饭圈文化被移植到中国。同时,“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出现,也催生了一批“难登大雅之堂”却传唱度极高“神曲”,这些都让本就奄奄一息的华语乐坛更是乱象丛生。从吴亦凡粉丝刷榜事件到跨年晚会让美声唱将合唱抖音神曲,乐坛已经被“流量”和“资本”操纵,对艺术追求完美的精神已经不复存在。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华语乐坛当前面临着怎样的局势大家都心知肚明,人们把这件事当做一个“公开的秘密”来看,只是不会口头上说出来。也正因为没有人对这种现象进行抨击,才导致了大环境的一步步恶化。正如郑钧所说“以前排行榜的歌有自己的生命,因为好听才为人熟知。但现在是歌手很火,所以他们的歌能上榜”。唱片时代,人们更关注歌曲本身,喜欢一个明星也都是由喜欢他的歌再到他的人,没有好的作品是完全立不住脚的。正是这种氛围也促成了当时大一批优秀作品的出现,而至今,这些作品仍是百听不厌的经典。然而,时代更迭,时间不会停止前进,我们也不能指望“老一辈”歌手一如既往地高产地创作音乐作品。唱片时代造就的巨星已然步入中年,华语乐坛的未来本该交到下一代青年歌手的手上,但从当前来看,流量时代的明星显然无法承担这一重任。
顾名思义,流量明星指那些深受欢迎、粉丝众多的明星。明星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的产物,粉丝越多其商业价值越高,明星效应就相当于互联网产品的“流量”。而互联网从诞生之初就被冠以“注意力经济”标签,“流量为王”与明星效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有着庞大的粉丝群体,所到之处一呼百应。有他们的电影票房必定大卖,有他们的电视剧收率必定很高,有他们的新闻点击率必定很高,他们自身也蕴含着极高的商业价值。由此,也出现了很多“怪象”:很多人即便没有任何优秀的代表作,可还是能在乐坛混得风生水起,享受着无数粉丝的追捧。为了“自家哥哥”,粉丝们可以同一张专辑买几十份,可以买邮箱日夜不停地投票,甚至还可以“翻墙”刷榜,试问,经过这样的“程序”,表面光鲜亮丽的榜单究竟有何意义可言呢?
这些现象也是整个社会风气变化的缩影。为了数据,粉丝们可以为自己的偶像不顾一切,疯狂刷票打榜,建立起虚假的高位排名,而平台并没有纠正,反而乐见其成,因为这样他们的利益才能最大化。这不仅是所有歌手的悲哀,其实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数据虽然是流量时代下能够证明偶像价值的一方面标准,但一味的进行“泡沫”数据的堆积,并不能长久的使偶像真正地坐在“顶端”,只有好的作品与人格魅力是能够立住偶像形象的根本。没有谁的人气会永远保持在首位,因为流量时代的本来面目就是偶像的不断更新换代。近期的“人设崩塌”的事件也层出不穷,并且它的威力足以让一个“当红鲜肉”覆灭。想站稳脚跟,创作优秀的作品是唯一的途径。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因为它拿过多少次第一,更不在于其曾经有创造过多大的商业价值,而是取决于无数大众对它的审视,在于时间的考验。流量的“泡沫”会破,但经典会永远流传。
http://www.dxsbao.com/news/1486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