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上午,中国矿业大学麦田守望者实践团来到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先锋镇六甲之战纪念园,接受寻甸当地红色文化洗礼,旨在使实践团的信仰得到升华,为之后的教育精准扶贫行动——助力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宣讲打下坚实的价值观基础。
实践团首先来到的地方是寻甸县先锋镇贾白山的石腊它丫口,就是当年红二、六军团进行六甲阻击战的战斗遗址。“六甲之战纪念碑原址位于寻甸县先锋镇白子村委会贾白山村村西,但由于原址属滑坡地带,所处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极不利于对文物的保护、开发、利用。经云南省文物局批准,于2011年4月3日将六甲之战纪念碑整体搬迁至六甲阻击战原址——石腊它丫口。”导游说,“搬迁后的六甲之战纪念碑及红军烈士墓所处位置交通便利、设计更加合理,更有利于人民群众及广大青少年参观、瞻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据介绍,1936年4月,由贺龙、萧克等率领的红二军团长征进入寻甸。4月9日,为了粉碎滇军企图在寻甸境内围歼红军的阴谋,贺龙派出驻扎在柯渡可郎的红五师、红六师返回东面阻击滇军。4月9日早上9点左右,就在石腊它丫口,红军与滇军展开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激战一整天,最后击毙滇军400余人,红军牺牲200余人。六甲之战成功的为红二、六军团转移赢取了时间,之后红二、六军团改变朝元谋龙街渡渡江的行军计划,继续横扫滇西,从丽江石鼓一带顺利渡过金沙江,继续北上。
“六甲之战十分惨烈,据当地老人回忆,战斗血流成河,各位看到的纪念园门口对面的这条河都被鲜血染红了。”导游动情地说。听到这里,实践团成员放下了遮阳的伞,神情变得肃穆,哗哗湍流的河水似乎也在回味和倾诉它曾见证过的当年那令人荡气回肠的战斗。
实践团瞻仰了六甲之战纪念碑,纪念碑真实地记载了1936年红二、六军团在这方土地与滇军英勇战斗的事迹。塔上有毛泽东所书“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背面是“六甲之战纪念碑”字样;塔基座四面分别刻有楷体毛泽东长征诗以及牺牲的红军战士名录。
六甲之战红军牺牲了二百多人,但在这份名录里已查明姓名的却只有六人,分别是师十八团二营营长苏根叶、六师十八团三营副营长贺从六、六师师部警卫连排长张兴才、六师师部警卫连班长王守岗、六师十八团政委警卫员姚先德、六师师部警卫连战士朱德新,均为湖北籍。据了解,六师的指战员们大部分来自湖北,而六师是贺老总参加南昌起义时从武汉带出来的队伍。
实践团成员还为纪念碑后面的红军墓献祭了花圈。这个椭圆形的土冢里合并了金所泽铁红军烈士墓、黄鱼沟红军烈士墓、麦冲箐红军烈士墓。
最后,实践团领队王少华接受到了团昆明市委宣传部门的采访。问及瞻仰完整个六甲之战纪念园的感受。王少华说:“说来惭愧,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实地瞻仰,感觉整个人的精神世界都被升华了。青年人的信仰需要这样的红色文化的洗礼。”他谈道,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全国青少年的思想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中不乏一些令人堪忧的思想教育现状,如价值观倾向功利化、道德意志薄弱、受到西方腐朽思想的不良影响逐渐增加从而导致对传统美德的认同度滑坡等等。这样一来,使得红色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引领、信仰的建立与巩固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这些牺牲的红军战士们都很年轻,很多甚至还比当代大学生们年纪还小,就像《建军大业》里所讲的革命前辈们参加起义的年纪大都是二十岁左右一般,他们参加起义参加红军绝不是因为功名,支撑红军战士们走完两万五千里万水千山的也绝不是利禄,是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为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理想。这些可亲可敬的红军战士们是一群有理想、有纪律、有信仰的青年,特别是那些牺牲在他乡的无名烈士们,他们是共和国永远的丰碑。
“习总书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王少华说,“昔日有红军战士为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今日有我青年大学生为脱贫攻坚而忘我奋斗。请红军先烈们见证,当代青年为了心中信仰的奋斗献礼。”
经受了红色传统文化教育洗礼的麦田守望者实践团全体成员们,正以更加坚定的信仰、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寻甸脱贫攻坚战中教育精准脱贫的奋斗中去。
http://www.dxsbao.com/news/13874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