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下午两点,东南大学红十字会医学院分会2018级拔尖创新支部的22名同学走进南京市睿泽障碍人士服务中心,为患有心智障碍的学员们带来了一场急救知识讲座。讲座中,同学们一对一为每位心智障碍人士演示了碘伏棉签、纱布、止血带、三角巾四种急救物品的正确使用方式,并指导他们学习演练手指切伤和头皮裂伤时的急救措施。志愿的同学们还为每位学员及其家属纷发了班级独立编写的急救手册,希望他们能够在未来运用急救知识,进一步保障其起居安全。
图为睿泽障碍人士服务中心学院所绘
睿泽障碍人士服务中心里边到处是互相追逐跑动的身影,多是青春期的男孩子。在他们的胳膊和膝盖上多有磕碰的淤青和挠痕。中心的老师们解释说,夏天蚊子叮咬,自闭症患者们不懂得自我保护,经常会去挠,挠血来都不知道要去清洗下伤口。我于是庆幸于我们这一活动的及时,而所教的又是最便捷操作、最有用的医学知识。能够在体魄上帮助他们预防或减轻可能的病痛,将是多么有意义的行动啊。
作为活动的策划者和参与者之一,我享受与心智障碍朋友们的交流,虽然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他们是有些危险的。但在今天下午这样阳光正好,景色也最为宜人的时候,在外边散过步回来的他们脸上总是带着恬淡的神色。我所负责指导的小妹妹并不能流利讲话,发现我听不懂的时候,就只是嘻嘻笑着看着我,冲我比划比划——说话的内容于她似乎并不重要,发现我认真地听、很努力地去理解,这努力本身就足以教她快乐地拉住我的袖子,给我看她的小玩具了。这样的相处,总让人心里有些软糯的快乐。讲座之中,我教了小妹妹“一压,二扎,三包”的三招急救方法,一遍遍重复这个简单的口诀,手指切伤、头部受伤、流鼻血、骨折固定等等操作,我都将它们拆成分解动作,拉着她的手一一让她慢慢摸索学会。讲座结束之时,虽然依旧不够熟练,但她已经能够独自进行手指切伤的消毒处理了。
图为一位学员成功学会了头部三角巾的包扎。通讯员俞蒋锴 供图
为进一步普及急救技巧,我们还给学员们发了支部同学自主编写的急救手册。我深知我们为了这薄薄一本急救手册所付出的努力——我们咨询了中大医院急诊科的医生,请他为我们做了三次讲座;制作手册文字稿有疑问之处,又分别向急救方向的学长学姐们咨询。手册中所有的配图,都是同学们在家中自己摄制。作为手册的审核者,大家的努力历历在目,无疑使得这本册子具有别样的意义。但是这一切还不够,因为心智障碍学员有限,我们需要做到尽可能的通俗易懂,就好像给孩子们看的绘本那样。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患有智力障碍的男学员指着手册中三角巾包扎的分解图,笑着对我发出来这样的感叹:“这个图好看,想学!”
我感到欣慰与自豪:能够从他们的需求着手,为他们排除基本急救技能学习上的可能困难,使得学员们有兴趣也能够掌握这些居家就可以进行的伤口处理,正是我们此行的目的所在。
我们的初心在于,从医学生的本心出发,以求为这些“特殊”的朋友和他们的家人们带来一点最为实用的医学知识。试想这些大家看来“看看说明书就明白”的小知识:棉签怎么使用,手指切伤了怎样去包扎,肢体大量出血怎样止血等等,对于这些心智障碍人群而言可能需要多次手把手的指导和示范,而一旦缺乏这样的耐心帮助,他们在身处切割伤、肌肉拉伤和骨折裂伤情境下,慌乱无措中所致的后果是我们所不能预料的。鉴于心智障碍人士的认知水平和有时不理智的行为,他们独自一人遇到危险的可能性也更大。家属的急救教育固然必要,但对学员的直接教育却无疑是不可替代的,“青医行,急先锋”正在于两者的齐头并进。我们和他们共行,用专业知识为他们引路,此乃医学生的本心所在。
图为同学们为学员演示碘伏棉签的使用。通讯员李嘉伟 供图
临走的时候,我回看着那些与我们有些“不一样”的学员们,他们的眼神多是单纯澄澈的。他们不停地拉着我们的手告别,用小孩子一般的语调——由于先天的疾病限制,他们的世界变得很小很小了。我想,今天这堂“哥哥姐姐们”讲的课,他们或许也会和家人们说起,而在未来某一天,这些小知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若能如此,本次“青医行”,当是不枉此行了。
图为“青医行,急先锋”小队成员与中心学院合影。通讯员俞蒋锴 供图
http://www.dxsbao.com/gongyi/3215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