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时候想当小学老师,初中的时候想当初中老师,高中的时候想当高中老师,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它告诉我,我的将来职业很可能就不会是老师了。直到我遇到了青禾,一个在暑期为孩子们带来特色课程的团队,我怀着憧憬和期待的心情加入了这个团队。
听别人说的再多,不如自己做一次的感受深切。倾心地准备一堂时间并不长的难度并不大的课,前前后后,离不开周密的安排。将会有谁来听我讲课?我应该怎样组织语言,又不磕巴又让他们容易理解?有的时候一紧张说话就会变快,我应该怎样放慢语速又不失流畅?我一分钟能说多少字?怎样控制时间?PPT应该怎样做才能美观而又大气,饱满而又活泼?当我处于那个年龄时,我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我可以听懂什么难度的内容,我想要知道什么,有没有什么是我缺失的而又可以呈现他们的?从构思、讨论主题,到查阅资料,到制作课件,到完成拍摄,最后完成剪辑得到成品,想要呈现出一堂精品课,那每一步都必须要用心。在团队里做每一件事时,都是在学习。现在大一,不是传媒专业,不是师范专业,经验有限水平有限,怎样可以突出自己的亮点?
线上录课总和线下面授有着差别。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很好地和他们进行眼神的交流,也没有切身地有像之前的学长学姐那样的感受。
拍摄的过程中也遇到种种问题,怎么样取到更好的视角,镜头内有没有不该出现的东西?B站和抖音上的素材是怎么拍出来的?以我手边的东西,我应该怎样?把手机放在一个高度合适的包装盒上,用左手扶着,纸用板子夹住,然后右手画,视频最终剪出来六分多钟,我画了一下午,扶手机的的那边胳臂其实挺酸的,也不知道这么零碎的素材郭浩然剪了多久。有一次到位的,也有画着画着发现忘记录的,出一些问题之后总还是要更严谨一些吧。
整个备课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的过程。以前从来没有做过中国结,由于时间紧迫,我应该怎样快速学会更多的做法,有没有可能做得复杂一点,怎样做得更漂亮,这些不同的结之间有没有什么样的规律?或快或慢,我得到了所有答案,中国结的美,酝酿在它的种种对称和层层叠叠中。对初中伯努利原理的印象也只剩“流速快的地方压强小”,隐约记得飞机的流线型的应用和火车站台警戒线的应用,不断地查阅资料,我也学习到了包括喷雾器原理在内的其他应用,“隔空救援”小实验也让我耳目一新。确实也挺羡慕这个年头的小学生,自媒体这么发达,B站上的资料也很多,这样的小实验真的很能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
熟能生巧,做PPT也是一样。以前只知道把模板上面文字的内容改一改,把不需要的页面删掉,有三个板块就非要去找三个板块的页面。现在不了,只要把武汉理工大学的所有模板打开,觉得有可能用到的形状都可以留下,文本框、箭头、字体、图案、背景、颜色都可以排列组合,渐变色可以同色系用也可以用邻近色系,图片的摆放可以拉伸旋转,这样的场合适合用这样的自定义动画、这样的切换。简约风的武汉理工大学PPT模板也能做出花来。
本次的线上实践活动没有和小朋友们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和学长学姐和小组成员和邻组之间的讨论交流。我们的内容以科技方向为主,整个呈现过程离不开艺术的表达,无论哪样,更高效的交流意味着更多创意灵感的可能。
既然投入了精力,就好好地去感受它,感受属于青禾的点点滴滴,和大家一起成长,在每一个疑问迎刃而解时,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乐趣。
(通讯员 杨丰汇 孙韩哲)
http://www.dxsbao.com/gongyi/3172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