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败亡之前吟唱的一首诗,历史上项羽和虞姬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也成为了京剧中的一段经典戏剧。1993年上映的电影《霸王别姬》便是以这段京戏为线索展开的。该电影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由导演陈凯歌执导,李碧华、芦苇编剧,张国荣、巩俐、张丰毅领衔主演。
电影的主人公程蝶衣打小被卖到戏园子里学京剧,唱着青衣角儿的他混淆了自己的性别,对师兄段小楼产生了不可名状的感情。一同成长的他们俩凭借《霸王别姬》这出戏成了戏园的台柱子,在京城红极一时。后来段小楼先是迎娶了花满楼的妓女菊仙,令蝶衣痛苦不已,后是在文革时期,朝文革势力服软背叛了程蝶衣,导致师兄弟俩相互出卖,关系由此破裂。十一年后,师兄弟俩团聚,又一起唱了曲霸王别姬,程蝶衣自刎于台上。在段小楼的面前,他着虞姬扮相,以虞姬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要想人前显贵,必定人后受罪
程蝶衣和段小楼分别是小豆子和小石头出道成了京剧名角儿后的名字。程蝶衣原名叫小豆子,长相十分清秀。作为一位妓女的儿子,他在年幼时就被母亲送给了戏班。起初,天生六指的小豆子遭到了班主的拒绝,在母亲狠心切掉他的第六指,不顾他痛彻心扉的嘶喊声将他扛到戏园子里后,班主终于答应了收留他。母亲走时,正被人拿着手画押的小豆子唤了声娘,镜头随着小豆子的扭头转到门口,却只见门外白雪纷飞,早没了母亲的踪影。门外明亮的光洒落进来,更衬得屋内昏暗无比,让人内心压抑,无比悲凉。
待在了戏园子之后,小小年纪的蝶衣受过其他孩子的嘲笑,也经受着痛苦的基本功训练,他们的师傅习惯用棍棒教育徒弟,看谁功没练好就狠命抽两鞭子。当时还叫小石头的段小楼时常护着他,蝶衣也因此而与段小楼这位师兄熟识。蝶衣最初总是将一段戏文唱错成“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为此挨了不少打,小石头在一次帮他上药时劝道,“你就想你是个女的,可别再背错了”。然而,在一次重要的场合他仍是唱错了。这一唱,关乎着戏班孩子的新衣裳,在被师兄用烟斗烫了嘴之后,蝶衣终于双眼含泪、满嘴含血地唱对了戏文,或许此时他才开始真正地融进戏文里。这让人感受到了他倔强的性子以及强烈的性别认同,也为后来他对性别的混淆埋下了伏笔。
在年纪小时经受住了训练,程蝶衣和段小楼长大后终于成为了名角儿,他们的每一场戏都高朋满座。蝶衣投入的表演吸引住了戏痴袁四爷。初次捧场的袁四爷坐在二楼看台,周围一片黑暗,唯有一束光映在脸上,更衬出了袁四爷看戏时目不转睛的专注神情。袁四爷对蝶衣的喜爱与纠葛也是电影的一大看点,他和小楼都是“假霸王”,唯独蝶衣一人是“真虞姬”。
段小楼爱逛窑子,喜欢花满楼的头牌菊仙。他在一次菊仙被男人围着喝酒时为她解了围,不仅接住了从二楼跳下来的菊仙,还在众人面前称当天是与她的大喜日子。菊仙是一位十分聪明的女人,她在投奔段小楼时,谎称自己是被赶出来的,花满楼不留有婚约的人,但事实上是她用全部家当为自己赎了身。如她所愿,有责任心的段小楼接纳了她,并当天晚上就与她成了婚。此后,电影就开始上演了他们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菊仙是一个很勇敢、能干的女人,她一方面因段小楼与蝶衣相处得不愉快,一方面又理解着蝶衣,关心着他。菊仙在文革时,被小楼揭发心灰意冷,最后上吊自杀而死。蝶衣与小楼在分隔了十一年之后,再一次相聚在戏台上,又合唱了曲霸王别姬,此时的戏院灰尘仆仆、灯光黑暗、没有观众的掌声,更显得这出戏的悲凉。“大王,快将宝剑赐予妾身!”蝶衣主动拔出了假霸王的宝剑,自刎与戏台上。不疯魔,不成活,他穿着虞姬的戏服,画着虞姬的装束,以虞姬的方式结束了自己。
真虞姬,假霸王
道具是电影中重要的组成元素,《霸王别姬》中的剑是一个重要的物件细节,也是这部电影的一个成功之处。年少时,蝶衣和小楼在张公公的府上唱完戏后,小楼发现了一把好剑,他对蝶衣说道:“霸王要是有这把剑早把刘邦砍了,到时候当了皇上,你就是正宫娘娘了。”本是一句戏言,蝶衣却当了真,他说:“师哥,我准送你这把剑。”他们对这把剑的喜而未得也为后来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在小楼迎娶菊仙的那天,蝶衣与菊仙闹翻,随后只身去往袁四爷府上要到了这把剑,这时候,剑已经是“被污染”过的了,它被大地主袁世卿收藏过,而这一点也成为了后来文化大革命中被利用的污点。小楼大婚当晚,当蝶衣把剑扔到醉醺醺的小楼面前的时候,却发他早已不认识它了,心灰意冷的蝶衣宣布以后和小楼各唱各的后愤然离去。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决裂。
在电影的多个时段里,都能看到这把剑的身影。如在菊仙不幸流产之后,蝶衣被捕,菊仙便将这把剑交给了袁四爷,让袁四爷把蝶衣救出来。蝶衣被救出时,菊仙在牢里给了蝶衣一封小楼的算是断交的信,是她逼小楼写的。后来蝶衣出来之后.让小四把这把剑再一次给了小楼.小楼收下了.也暗含着同意再跟蝶衣一块唱戏的意思。而后来的文革期间,段小楼在一边揭发蝶衣,一边跟菊仙撇开关系的时候把剑扔进了火里,结果菊仙扑上去从火中把剑给救了出来。菊仙临死前把这把剑还给了蝶衣,然后回到家自尽,这也是看到菊仙死时的蝶衣感到崩溃的原因。最后,这把剑也了结了蝶衣的性命。
这把剑促进了对菊仙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菊仙为了帮助段小楼救出程蝶衣,懂得利用这把剑来威胁袁世卿,说明菊仙能看出当时这把剑的意味。她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这把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它掌控着一个人的命运,她面对袁四爷时很有头脑的变被动为主动,这和段小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程蝶衣对于菊仙的出现,充满了憎恨,而菊仙并没有在意这一切,她并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在文革期间,她虽然明白当时情形的严峻,但当着很多红卫兵的面,她仍毅然决然的从火堆中救出这把剑。菊仙当时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命运,只想着这把剑是程蝶衣送给段小楼的,如果这把剑毁了,就算文革过去了,两人之间的感情是永远不能复合的。这把剑对于段小楼和程蝶衣都是很重要的,而段小楼为了维护自己却要毁了剑,这也从侧面烘托了菊仙崇高的人物形象,导演巧妙的设置这把剑出现的位置,从而立体化的塑造了菊仙这一人物形象。
导演选择剑这一道具,实际上他让这把剑在影片中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剑也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这把剑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被不同身份的人拥有,它代表着不同的阶级。而这把剑在不同的时代里,由于它的特殊来历,让她在建国以后,掌控着某些人的命运。这把剑是锋利的,让人有种心寒的感觉,纵观整部影片,凡是拥有这把剑的人都免不了一死,张公公、袁世卿、菊仙、程蝶衣都与这把剑有关系。段小楼把这把剑扔向了火堆,出卖了程蝶衣和菊仙,而菊仙也从迷恋霸王的状态中醒悟出来,选择上吊,而蝶衣最终选择了用这把剑自尽。段小楼背叛了程蝶衣和菊仙,而导致程蝶衣和菊仙由迷恋状态醒悟过来到自杀,迷恋与背叛的主题就展现了出来。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影片的结尾,历经种种磨难的蝶衣与段小楼重新站在了舞台上。二人再度合作起那场见证了他们聚合离散的“霸王别姬”。当段小楼忽然唱出“我本是男儿郎”时,蝶衣那么自然的接口,“又不是女娇娥”。段小楼只是说,“错了,又错了”。蝶衣于是在那刻恍然地醒悟:一直沉溺在戏中多年的情感原来只是“错了,又错了”。镜头那时给了蝶衣一个特写,他那般美、那般安静地微笑着,似是舍弃了什么眷恋后的释然。他最后坦然地拔剑,倒在了那把见证了他们师兄弟从头至尾全部故事的剑下,那样平静,波澜不惊。
电影和原著小说的结局大不相同,小说中的蝶衣最后选择活了下来,经历着人世酸甜,而电影中的蝶衣却刚烈地于戏台自尽。我认为电影里的结局是最好的,像程蝶衣这种理想主义者,在残酷的现实世界里如果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无法跟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又无法专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的内心肯定是非常绝望的,死对他来说,或许是个解脱。陈凯歌导演的这部以京剧为题材的电影给我的感觉是热闹而又落寞、浓艳又惨淡,无论最初的时光有多美好,繁华最终落幕,落得个曲终人散,令人唏嘘感慨。
http://www.dxsbao.com/art/843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