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三的炊烟刚刚散尽,母亲便从楠木箱底取出一卷朱砂染就的春联。纸页舒展时簌簌的声响,如同千年时光抖落的碎金,在晨光里漾开细细的涟漪。这些墨字里藏着的不仅是吉庆,更像是先民与时间订立的契约——在桃符换作红纸的岁月长河里,总有人以虔诚的笔触,将二十四节气的密码镌刻于门楣。
年夜饭的蒸气在雕花窗棂上凝结成霜花,八仙桌上的青花瓷盘盛着时间的隐喻:鱼尾永远朝向东方,饺子褶皱里藏着月相的圆缺,年糕的糯白中沉淀着星斗的轨迹。祖母执银箸布菜时,手腕上翡翠镯子碰出清越的声响,恍若上古巫觋摇动骨铃,将散落天涯的游子唤回同一轮明月之下。
守岁人剪烛花的手势,暗合着日晷转动的韵律。子时将至,整座城池忽然被爆竹声托起,碎红漫天飞舞,像女娲补天时溅落的五色石。孩子们捂着耳朵躲进长辈的衣襟,却在指缝间窥见焰火绘制的天书——那分明是仓颉造字时遗落的笔画,在夜空中绽放成转瞬即逝的永恒。
拜年时叩响门环的节奏,应和着《豳风·七月》的古调。红包里新钞挺括的棱角,压住了旧年残梦的褶皱。当最后一片饺子皮裹住庚子年的黄昏,檐角风铃已开始吟诵立春的偈语——原来所有的习俗都是时光长河里的碣石,镌刻着这个民族对永恒的温柔抵抗。
http://www.dxsbao.com/art/7224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