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追溯历史长河,回望人类的“蜕变”,我们无法不感叹“人”的神奇变化。从古时的开荒打猎到如今的火车飞机,人类经历了几个历史阶段,而这伟大的发展历程间,社会的本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并且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不断发展向前。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兴许都研究着造成社会历史运动的更替原因。但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一切社会复杂关系的承担着,“人”必然要占据人类学家等的研究位置。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便是人类史上对“人口”给予理论的一本著作。
《人口论》中涉及的内容很多,张洪珍在《关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一文中将其概括为: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个抑制、一条规律、一个适度、三点见解、四点结论。因其深刻独到的见解及对后世的影响,它的学术造诣受到人们极大的肯定。诚然,我在阅读过程中对些许观点仍心存疑惑。
首先,马尔萨斯提出,当人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即以2、4、8、16、32、64、128等的速率增长,每25年增加一倍;而生活资料呈算术级数增长,即以1、2、3、4、5等的速率增长。由此可见,他认为人口的增殖力远远强大于土地生产人类的生活资料力。但人口问题复杂多面,各种各样的因素都能够影响到人口格局机制的改变,且人口格局还会随着时间进程和时空尺度大小而发生变化。此外,地球上的资源有限,而自然对人类的供给不会是无限的,那在未来里,人类还会一直无止境增长吗?显然是不能的。因此只能说,“人口指数式增长、生活资料线性增长”的局面只是在某个时期发生的多种可能性之一罢了。换言之,在人口系统中,马尔萨斯提到的情形只是其中之一,对于完整的人口系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它仅仅是就“没有受到抑制的情况”而言的一种抽象可能。举个例子说明,在前文提及的英国及法国产业革命的兴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会使得生活资料的产出率大幅度提高,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生活资料以几何级数增加的可能性。所以从长远来看,马尔萨斯的人口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
再者,在《社会工作导论》一书中,我们曾学到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这部法案被誉为开创性的济贫法案,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承认政府有对社会中无助的人进行救济的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里面便提及有关救济贫民上的问题,而在《人口论》中,马尔萨斯提出的观点却与此不同。马尔萨斯反对救济穷人,认为救济穷人即帮助穷人制造穷人。他在文章中就贫困谈及英吉利的救贫法,认为在当时,最下层阶级的人不论得到多少救济,总是会节食到某种最劣状态的程度;亦或是这种无耕耘却收获的想象富裕刺激人口向上增长,而生活资料保持原样,让原本就不小的差距拉得更远。因此,马尔萨斯提出,这种压抑贫民的方式应该持反对态度,尽管富人无穷尽资助,最下层阶级贫民的困苦局面在任何时期都不能消除。可这个观点我却不敢苟同。不可否认,在某种层面上说,救济穷人确实会给其带来富裕的空想,致使他们缺乏追求美好生活的志气。但这并不是完全绝对的,况且马尔萨斯的说法无疑是给政府脱了身,掩盖英国政府的错误措施,将其原因归结为人口增加过快而生活资料增长过慢。正如马寅初所说:“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反动的,他的理论的出发点是维护资产阶级和他的政府。”以我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了解,当时贫困的造成,国家政府的社会制度等是占主导因素的,因而并不完全存在马尔萨斯所言的“帮助穷人制造穷人”。
最后,在反对救济穷人的观点提出后,马尔萨斯就如何消除社会下层人民的贫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的第一步缓和政策就是要完全废止今日的教区法全部。于我而言,我并不支持这个做法。教区的设立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贫民的穷困状况。不止单纯的金钱救济扶持,《伊丽莎白济贫法》法案的内容里就提到“以工代赈”的做法,规定凡有工作能力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摆到现实面前,教区的存在并不是要贫民安于现状,无所事事,更可以是给予他们一个重新生活的机会,而这机会,由他们自己去争取。
马尔萨斯作为“近代人口问题研究的先驱”,囿于他所处的环境,各种有限的条件,限制了他所能解读的社会人口深层的范围。因此《人口论》的问世引发众多的争议,也如前文我所产生的疑惑。穆光宗曾说:“放任状态下的人口增长可能带来可怕的后果,这是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的一个合理局部。”但人类过去了几百年,人类无限增长,反而更加富足,这便是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的局限性。
一部著作若有非议之处,亦则必有称赞之处。两百多年来,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影响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社会科学家、经济学家及政治家。查理·达尔文的生物研究,马寅初的人口问题观点,这些无不受到《人口论》的启迪。所谓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曾言:“关于马尔萨斯先生的《人口原理》,我在这里有机会表示赞扬,不胜欣幸。反对这部伟大著作的人的攻击只能证明它的力量。我相信它应有的声誉将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而传播遐迩,因为它对于这门学科做了非常卓越的贡献。”
http://www.dxsbao.com/art/7138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