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先生还阐述了“仁”的观念。“仁”是孔学的根本范畴,是人性结构的理想”,由“礼”归“仁”是孔子的创造性的理论贡献,孔子通由仁而开始塑造一个文化心理结构体,也就是在制造中国人的心灵。所以才说,孔学(或儒学)半是宗教,半是哲学。因为它虽然没有人格神的上帝,但在塑造、形成、影响中国人的心灵上,与基督教在西方社会并不相上下。而儒学之所以不是某种抽象的哲学理论、学说、思想,其要点之一正在于它把思想直接诉诸情感把某些基本理由、理论,建立在情感心理的根基上,总要求理知与情感交融,至今中国人仍然爱说“合乎情理”、“合情合理”,便是它的表现。
同时,强调“仁”不是某种外在的华丽,指出外在的容色和语言都应该服从于内在心灵的塑造,“仁”的特征是爱。由此来看,首先,仁是一种道德意识和行为的体现。仁者爱人,包容关爱,孔子强调的始终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其次,仁是一种情感和思维的融合。仁塑造道德和品德,塑造中国人的心灵。这种情感不仅可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还能让我们摆脱功利的扭曲价值观,回归真正的自我和本真的人性。
在实践中,依旧以中学生为例,中学生德育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德育即道德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培养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而“仁”可以制造中国人心灵,与德育目标相契合。现代的中学生在“仁”“爱”等方面有所欠缺,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盛行,例如,在实践中我曾遇到过有学生在试卷讲评时偷偷拿了别的同学的试卷,导致别的同学没有试卷可看。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它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http://www.dxsbao.com/art/6258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