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细节》,美国当代政治观察随笔。《民主的细节》的作者刘瑜,是以留学生的角度,通过美国的事件去看到美国的民主制度,同时也与中国做对比。作者刘瑜是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曾经在剑桥大学政治系担任讲师,2004年开始先后在国内的南方周末新出刊等媒体上写过专栏,这本《民主的细节》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的文章的结集,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答的小事情,与相关的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你可能听说过美国政府的权力巨大,但你知道公款公用都要纳税人监督吗?你听说美国进行反恐战争,但你知道前司法部长一次次为萨达姆辩护吗?你听说美国妄图称霸全球,但你知道民众为了帮助巴西农民甘愿买昂贵的咖啡吗?这本书里作者从权利的权衡,公民的责任,社会的福利,国家的法制以及知名人物的行为等,从5个方面阐述了对美国体制的观察及得出的经验,这些不够完美却足够震撼我们的故事,足以回答我们的疑问,刘瑜的《民主的细节》,把民主从高高在上一把拿了下来,让人们看见民主与你息息相关,美国公民的投票言论,文艺创作,思想交流,医疗保障等诸多切身利益,甚至非法移民的基本生存,再发展的权力的保障,都与民主有关。在这里民主这个词擦掉了教科书为其画上了浓妆,她素颜以对却变得更加丰富与生动,即使他没有一篇激动人心的演讲当作陪衬。如果有谁能把社会问题变成老少咸宜的八卦贴,除了北京的哥就是这位刘瑜了,这个长在红旗下求学美利坚混迹大论坛热爱猪头肉的女博士,有着大众的视角和精英的头脑,她将民主社会大卸八块,煎炒亨炸,制作出了一道道适合中国人卫国的时政佳肴,忘掉那些课本上的晦涩字眼,世间的常识其实无比简单。
这本书大概是在10年前写的,一段时间过去之后,在这种中美对峙的风口上面读这本书,更能引起我的思考。本书内容就像书开头说的那样: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作者在序中说道:“截然不同的制度、文化、语言背景,使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中国人很难彻底融入美国社会,但是,这个障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可能是好事——它有益于我保持观察美国社会时的新鲜感。”在某段时间里面,大家给我宣传的观念就是美国政治是洪水猛兽,但是这本书以一个东方人的视角来平和地看美国政治,让我了解了另外一种思维。许多在我们国家看起来很不合理的事情,在另外一个国家的社会环境下,却非常的理所应当。
我能看下去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刘瑜没有讲民主这种制度本身,她描述的是民主的生活。作者化大象于无形。用专业的术语写高深的论文对于他们而言并不难,但是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把政治上的规律和细节阐释给大家听,才是最考验功夫的。没有宏大的政治口号,没有深奥的政治理论,更没有伟大领袖的歌功颂德,我所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鲜活的,立体的美国。我想从三个方面分别谈一谈这本书中的内容。
首先是民主,我认为的美国民主,给人以个性,给弱势群体以盾牌,也以刀剑,给死者以尊严,给生者以无限的可能性。在严密的制衡机器下,人们还自己以平等和自由, 当然这并不代表民主制度是完美无缺的,也并不意味着民主是万金油,纵观这些年很多民主国家的发展进程,有不少国家甚至无法维持社会稳定,可见民主是有条件的,起码至少要有一个能实施政令的政府。至于把民主制度强行赋予中国,那更是难乎为继。合适可能比好更重要。
在我看来,美国之所以民主,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制度,它就像是刹车器、安全带和维修工,在国家运转出问题时确保它的稳定安全,同时改进。好的制度不在于杜绝错误,而在于错误能及时被预警、反馈、制止和纠正。二是文化,它促使着人们不断去“激活”制度。没有美国人本身极强的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制度再好也不过是一纸空文。
第二个是美国的权力制衡。我们会想到宣扬的联邦共和,最为著名的三权分立,可是这本书并没有向大家解释何为三权分立,又或者三权分立是如何运行的。作者只是用了很简单的一些美国政治民主生活中的例子,比如“2007年联邦最低工资法案”的复杂讨论,这个事例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美国民主政治生活中权力的相互制衡。美国建国初签订的《独立宣言》中,就早早的为美国的未来构建出了一个似乎完美的民主制度,直到今天,权力制衡这一优势,仍然在美国发挥着巨大作用。一方面,权力分散的形式,可以最大程度的体现各种阶层的看法,吸纳和接受社会四面八方的认识,更好的维护自由平等。另一方面,一层又一层的审核,批准,考验的不仅是施政者的才华与民众参政的热情,更多的是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于是这个国家变得充满活力。
举个例子:2006年12月,美国司法部在白宫的批准下,突然以工作表现不佳为由,解雇了8名联邦律师。这些律师在震惊愤慨之余,将这事告诉了媒体。从2007年1月份开始,各大媒体开始积极报道这件事,讨论这次解雇是否合理。3月份,国会司法委员会开始调查此事,传唤司法部的相关当事人。在媒体和国会越来越强烈的声讨下,司法部策划此次解雇事件的司法部长助理桑普森被迫辞职,同时,要求司法部长冈泽尔辞职的群众呼声也越来越高。此次大规模解雇不是因为什么工作表现,因为在解雇之前,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工作表现的评审制度。最后法官认为,司法部不可以随意地解雇官员,因为当人员任免影响了政府为公众提供有效服务时,这本身又是违宪的。
由此可见,在这样的国家里,真正的权利不在某一个人掌握,而是在各种力量相互制衡运转。
第三个方面是言论自由。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去过中美两国的人,都能深深体会到这方面两国的差别。美国媒体敢于发出独立于政府的声音。独立媒体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
911之后美国总统布什曾秘密下令,国家安全局对恐怖分子嫌疑人进出美国的电话,邮件进行窃听窃取。这件事在4年后即2005年被《纽约时报》最先报道出来,闹的全国沸沸扬扬,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丑闻。按一般人的想法来说,总统下令对恐怖嫌疑人进行秘密监控,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是为了国家安全着想,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美国人对自己的政府没有这么宽容,他们认为即使是嫌疑犯也有对于自己的隐私权利,言论自由,有一种“神经质”的严肃,在他们眼里这些权利就像“娇嫩”如婴儿的皮肤一样,需要一丝不苟的呵护。
理智的说,政府给予社会言论自由的权利,确实是一个明智之举,这样一来,激发了普通民众了解政治的热情,缓和压抑的政治空气,引领社会的思想解放潮流。
与美国相比,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这种媒体的主动精神,在中美博弈白热化的今天,必须正视当前“美国强,中国弱”的事实。我们无法控制他国言论,只能去调整自己。一些人会担心,不恰当的言论是否会影响两国关系,其实这并不重要。对比我们的《人民日报》,与美国的《纽约时报》可以看出,百家争鸣的社会,思想更活跃;如果总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这样就会得不到大的发展空间。再者,我们对外的看法本来就是多元的释放之前不曾输出的言论,也不会到先乱了自己的地步。
这本书不仅仅让我们对美国的民主制度有了更清晰明了的认识,更大的意义在于将政治这个貌似虚无缥缈、难以触及、无关于己的词汇变得亲切平和起来,于它更多一份关注,于己于人更多一份责任和关怀。正如作者后记所说:“我当然希望他能激起一些人对民主自由的看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他能激起一些人把政治当作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来观察的兴趣,我想比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更重要的是他抵达立场的方式”。
http://www.dxsbao.com/art/6221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