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文化下的青少年心理
最近的娱乐圈出现了一种新的网络名词“饭圈文化”,这种现象与传统的向自己的偶像看起致敬、学习向上的积极追星行为有所不同,追星已经从多年前的个人行为慢慢的演变成了一种群体活动,进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有组织、专业化的“饭圈”。近年来,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管理,饭圈乱象频发,而庞大的追星群体绝大部分都是还未形成个人价值体系的青少年,这无疑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严重影响,不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组先从饭圈文化的发展背景开始了解,然后从几种典型的饭圈乱象对青少年的心理进行剖析,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饭圈文化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也不可忽略,最后从国家、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提出整治措施以及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饭圈文化。
关键词:饭圈文化,形成发展,青少年心理,言论控评,网络暴力,个性需求,认可满足,整治,引导
饭圈文化的背景
最近,粉丝为偶像应援事件亦频频进入公众视野,处于舆论两极的“饭圈”,究竟是有着怎样特点的真实存在?实际上,“饭圈文化”就是一群粉丝组成的组织和团体,自发地给偶像助威或宣传。在这个饭圈之中,粉丝们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分成专门的组别,比如“控评组”“反黑组”“打投组”“摄影组”等等,其中有负责拍照修图发图的,有负责其他人对自己偶像的评论的,有负责视频剪辑的,有负责转发和数据的,可以说井然有序,训练有素。他们这样做完全就只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把自己的偶像推上顶流。饭圈在当今的虚拟网络空间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过激的粉丝行为迅速扩大,助推一系列事件发生发展。饭圈文化良莠不齐,本应是消费主义盛行下的偶像与粉丝的互动互惠,但是由于粉丝人多势众,容易形成价值观错乱,从而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那饭圈文化究竟是怎样形成并发展到今天的状况的呢?
1.饭圈文化的形成过程
饭圈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1961年,带着阴柔风格的Funkies男性组合出道并风靡起来,随之而来的是韩国H.O.T出道,大获成功。它的发起人李秀满为了拉近偶像和粉丝的距离,明星打榜应运而生,同时为了满足粉丝的需求,开始培养粉丝需求的偶像,包括所谓“娘炮”。娱乐产业链就此形成。
改革开放初期,各种文化涌入中国。在这个过程中,韩日的这种培养明星的模式也被引起入了我国。尤其是在资本的运作下,有过之而无不及。2005年,第二届《超级女声》在湖南卫视大火,收视率仅次于央视一台,“超女”们的粉丝团也应运而生。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的主题是和平发展,各自为战。2014年,这一年国内娱乐圈出现了一批粉丝人数高涨的艺人,包括“归国四子”、TFBOYS等。这些艺人开辟了饭圈的雏形,也就是“流量”。 这一时期的流量艺人粉丝团有了非常明显的饭圈雏形,粉丝行为和言论开始出现极端化的趋势,对外界的意见看法也开始变得不理智,带有强烈的攻击性。各家明星粉丝圈之间的对抗呈现激化趋势。直至2018年,饭圈彻底地倒向了资本一方,从自发组成的“粉丝团体”演变成了受资本所操纵的互联网舆论战争机器。至此,饭圈文化已经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为偶像集体倒牛奶”、“教师引导学生拍摄应援舞蹈”等各种乱象频发。在2020年召开的两会中,多位代表委员提到“饭圈文化”存在的一些乱象,呼吁理性追星。2021年5月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佳山认为近年来的“饭圈文化”越来越强调流量明星与粉丝个体成长的“伴生性”,甚至将粉丝与流量明星打造成“老母亲养儿子”式的关系。这种狂热的“粉丝经济”,不仅包括中年人、老年人,绝大多数的还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饭圈文化的形成原因
2.1群体认同过程中的心理默契,青少年群体寻求自我认同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青少年的观念和意识也在发生着变化,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急于追求精神上的独立,摆脱家庭和学校的管束,但网络时代下,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相处变少了,脱离了家庭,青少年就会变得孤独和无所适从。为了避免个体孤立,寻求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青少年开始加入网络上的群体来获得社会归属感,这时 “饭圈”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选择,在分工明确的集体活动中,完成任务就会得到群体认同,从而获得心理满足。 “‘饭圈’是群体性孤独的产物”这一说法显然十分恰当。
2.2娱乐圈造星模式催生饭圈,消费主义盛行下的自我标榜
在互联网思维的启发下,娱乐工业改变传统的“完成系”造星模式,诞生了“养成系”造星模式和“饭圈”文化。很多明星都是从“练习生”出道的,这种“练习生制度”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从各个方面打造出人们理想的完美型人物,从而进行大量的圈粉,获得“粉丝经济”的收益。“饭圈”文化实际上就是娱乐工业投放的一种社会麻醉剂,青少年在获得短暂的快乐之后,就会陷入难以自拔的消费主义陷阱,甘愿为自家偶像买单花钱,粉丝通过购买偶像代言的商品和其他服务,获得身份标识,给人个性化的错觉。以前单纯的偶像精神崇拜已不复存在,逐渐被物化消费所取代,并逐步建构起以“消费即美德”“颜值即正义”“白嫖可耻”等为主要内容的“饭圈”亚文化。当“饭圈女孩”疯狂地为自家爱豆买流量、买应援周边、买广告位、买代言产品时,娱乐公司是乐见其成的,这本身也是其商业逻辑的一部分。可以说,娱乐工业改变造星模式是催生“饭圈”的直接原因。
2.3网络给青少年加入饭圈提供了平台
在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上,青少年少有话语权,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这种权力关系。网络技术的平台赋予青少年更多的话语权,青少年自我表达和自我呈现得到极大释放。
“饭圈”是当下青少年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性,但是,越界的饭圈行为让粉丝沦为了负能量工具,不仅透支了明星的流量,也在反噬偶像本身。
进入网络时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各种意识形态、精神产品层出不穷。特别是近些年来娱乐圈中艺人的带动效应,“饭圈文化”应运而生。“饭圈”本是粉丝抱团支持明星的松散团体,在很大程度上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饭圈中,青少年不仅能满足了自身精神上的需求,还能获得许多能力上的提升,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饭圈”变了味,应援打榜不计成本、骂战互撕不择手段、为了流量恶意营销没有下限。“饭圈”存在疯狂氪金、无脑应援、网络骂战等等乱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危害极大。究其原因,还是青少年的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给了资本操纵的机会。不管是言论控评、网络暴力还是各种狂热的追星举动,无不反映出当今青少年行为的不理智、国家的管理不当、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教育的缺失。对此,不仅需要国家加大力度整治饭圈,学校家庭双管齐下加强教育,就个人来讲,作为青少年,必须要正确看待饭圈文化,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有思考和判断能力,不要被所谓的明星光环和“喜欢”裹挟,蒙蔽双眼、是非不辨,所有的追星行为,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拒绝畸形的饭圈文化、理智追星,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在国家所提倡的“清朗”中成长。
http://www.dxsbao.com/art/5276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