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漫漫,读了那么多书,于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是儒家,其中对我意义最为深刻的是《论语》。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仁”,众多文章都与“仁”有关,让我收获颇多,所以也就影响很深刻。一直以来,崇尚仁义也是绝大部分中国人的三观,这种仁的思想贯穿着古今。对于究竟什么是仁,《论语》中已经有了解答。“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人,就是我们用自己的爱心,去关注人、爱护人。
仁这个字里贯穿着的其实就是对人的“爱”,也就是仁者爱人。正如在论语中有: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但事实上大家都知道这最可能的损失就是马被烧死,但是孔子他首先关心的仍然是人而不是马这些财物,这一个事例就很好地反映了孔子他特别重视关心人的仁爱精神。
仁这一个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了《论语》这一本书。其中还记录了很多弟子请教关于仁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有子贡问的“管仲非仁者与?”子贡认为管仲没有为国君而死还去辅助齐桓公,不是一个忠臣。而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管仲帮助齐桓公让社会暂时平息了战乱,百姓们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对人民乃至国家有很大的贡献。如果他死了可能当时就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样子了。这一篇很好的反映了孔子思想的高度之高,并不是刻板的觉得死于君难就值得赞赏,而是客观的看到了管仲的选择给人们带来的意义。孔子的目光不是狭隘在个人身上,而是更长远更宽阔的看到了全体人民、社会。“仁”的“爱”并不应当仅仅被局限在一个人身上考量,不应局限于对“国君”,而更应该看到对所有人民关注、爱护、意义。通过《论语》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长远的目光、明辨是非的思维来提升我们思维的高度。
《论语》除了有深刻的内涵,给后人很宝贵的精神财富,总结了很多生活经验让我收获颇丰外,它的语言也很值得我们学习。语言简洁但是字字精华,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仁,但是却能通过语言描写等让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十分生动形象。就如《论语》中记录的曾皙曾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在这个交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曾皙的洒脱、淡然、闲适。未见其人,却通过文字仿佛认识到了这个人的性格特征、音容笑貌。
《论语》让我对仁有了更深的体会,让我对孔子口中“恭宽信敏惠”的仁人有了更多的敬佩、崇敬,让我学习到“仁德义礼信”这样一个为人处世的原则。表层的生动语言和深层的精神内涵、生活哲理,让《论语》的文学地位无可撼动,让我对它印象颇深,也颇有感触。
http://www.dxsbao.com/art/5165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