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提供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能量,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碳排放。2019年,全球碳排放总量约401亿t,其中86%都源自化石能源利用。CO2、CH4等温室气体是引发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会引发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等灾难性后果。减少排温室气体已经成为世界共识。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代表中国向世界做出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顺应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趋势,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大国担当,这是中国走向绿色经济体的必然选择,有着深刻内涵和重大历史意义。
碳达峰是指CO2的排放量达到峰值以后,开始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碳中和是指人类进行的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通过使用煤炭、石油等会排放出二氧化碳,测算人类在一定时间内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消耗等量的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的正负相抵即零排放。也就是说,工农业生产、交通出行等会产生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的总量叫碳排放量。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植物吸收的温室气体总量叫碳吸收量。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治理碳排放发展中的不同阶段,如果做到碳吸收量等于碳排放量,正负相抵消,就实现了零排放,达到碳中和的目标,这样大气中的碳含量就不会再增加,真正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双碳”战略有着科学而深远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就全球而言,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上在1992年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再到2015年的《巴黎协定》提出控制全球温升与工业革命前相比不超过2°C,力争1.5T的目标,各国根据自身国情提出了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意味着气候系统的变化在长期内将保持近乎恒定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体现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其次,对于中国而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助推我国发展转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顺应并引领国际发展潮流、提升未来国际地位和竞争力。碳达峰碳中和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中国正在寻求更具可持续性和包容性的经济增长方式,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要求中国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立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现代化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中国在经济基础、思想认识和技术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实现该目标的客观条件。
为实现“双碳”目标,可以通过多方面措施有效推进。首先,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调整,能源生产结构以煤炭为主,这是导致我国碳排放总量大的直接原因,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对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非化石能源如风电、光伏发电、潮汐能、水电等清洁能源都可以逐步代替化石能源,逐步降低煤电比例。第二,科学规划高耗能高碳排放大型项目,尽量降低能源消耗,推动产业结构转型,鼓励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优化交通运输体系也是重要方式之一。第三,推进绿色低碳领域改革创新,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力度,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技术水平。第四,加大植树造林种草治沙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保持水土,提高绿色植物覆盖率,增大温室气体吸收量,也是实现双碳的重要途径。最后,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宣传推进绿色生活消费方式的重要意义、主要举措和政策措施等,凝聚形成全社会绿色生活共识,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社会生活新风尚。
http://www.dxsbao.com/art/5081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