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岛斗鸡
我认为,在作者与巴厘人共同居住并深入了解巴厘岛斗鸡前对自己的研究是没有具体假设的。在作者观察到“斗鸡”这种行为时,才萌生了渴望理解“斗鸡”这种情感爆发、地位之争和社会具有核心意义的哲理性戏剧的综合体的内在本质的想法。
作者运用观察法深入观察巴厘岛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状态,运用访谈法通过逃跑途中暂时的主人获得了大量信息,运用调查法统计了不同规模的斗鸡比赛中优势鸡与劣势鸡的获胜场次及所占比例,最后将自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把文化作为一种文本的集合来检验,从文本背后解读一个民族的文化。
我认为作者视角下的巴厘岛斗鸡,有这样几个理论背景:
一、韦伯的权力、财富和声望
二、布迪厄的场域和惯习
三、戈夫曼的拟剧论
四、戈夫曼的“有焦点的聚集”(focused gathering)
五、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关于斗鸡的深层含义,作者有几个不同角度的解读:
一、关于“雄鸡”的象征意味:巴厘男人与雄鸡有着深刻的心理认同,即所谓的“男子气概”。
二、关于游戏“深度”的解读:
1.在所谓“有深度”(规模较大)的斗鸡中,投入金钱的数量很大。
2.名望、荣誉、地位等等象征意味在游戏中的得失(因为巴厘人以公鸡为媒间接的,隐喻性的在斗鸡的过程中投入了一个公开的自我,即在斗鸡过程中雄鸡的状态是雄鸡所有者的人格的暂时体现)。
3.斗鸡是社会基体的模拟,根本上是一种地位关系的戏剧化过程。巴厘人从斗鸡身上看到了自身,看到了社会秩序和男子气概,看到了地位力量的原型。
4.斗鸡是巴厘人对他们暴力形式的反观,牵涉到激情和对激情的恐惧。因此,巴厘人把斗鸡作为艺术并根据当地人的特殊感情去塑造。
一开始我读这篇文章时,我惊异于这个世界上居然依然存在如此血腥暴力的娱乐方式。后来我想,人们常说中国的版图像一只雄鸡,雄鸡在中国社会的语境下似乎也有着和巴厘岛相似的象征意味。我突然想到,最近有一个流行词语叫“鸡娃”——即近几年大城市的家长们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意为“给孩子打鸡血”,不停的让孩子去学习,去拼搏,多用于焦虑的中产阶级家长。“鸡娃”的“鸡”,不过是内化了用血肉之躯拼搏的含义,把具有象征意义的名词变作动词,更加生动形象的体现了其“拼搏”的文化内涵。在这里,“鸡”也不仅仅象征“拼搏”,而也同巴厘岛的斗鸡一样,是一种“有深度”的斗鸡。其投入金钱的数量之大,投入时间之长,结果之难以预测,其实远超于一场“斗鸡”的赌博。名望、荣誉、地位等等象征意味在“鸡娃”游戏中的得失其实也是“鸡”的所有者——孩子的父母,在斗鸡的过程中投入了一个公开的自我,即在斗鸡过程中(激励孩子学习,互相比较孩子成绩),孩子即是父母的人格的暂时体现。“鸡娃”和“斗鸡”一样也是社会基体的模拟,根本上是一种地位关系的戏剧化过程。“鸡娃”的过程其实也反映了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也和“斗鸡”一样反映了社会秩序和地位力量的原型。
所以,“斗鸡”只是在形式上是一种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其精神内核在我们现代文明社会也依然有其体现,只不过是披上了一层文明的外衣。“斗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现代的家长在“鸡娃”的过程中依然投入了一种愚昧的“斗鸡”精神,将孩子当作为自己赢得暂时性骄傲的一只鸡,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所有者,将自己的人格意志强加于孩子,抹杀孩子的自由意志和个性,终将使孩子成为内卷的机器。如此看来,“斗鸡”所牺牲的只是动物的生命,而如今这种具有“斗鸡精神”的育儿方式,却是为了上一代人的面子和虚荣心而抹杀了下一代孩子的人格。前者的血腥暴力在明处,而后者带来的负面影响却难以发觉,其消极影响无疑更加深远而恶劣。
这斗鸡,确实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人们反思,且具有极强的警示意味。
http://www.dxsbao.com/art/4376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