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与白的交叉线
前不久刚刚落幕的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红花落,在了《绿皮书》这部公路片电影上。影片讲述了在一场旅途中,鄙视黑人的意大利裔美国人托尼在给黑人老板谢利博士当司机的过程中,两个价值观完全相反的人互相磨合,都找到了自己归属于认同。其他,同类型题材的相似电影有很多,公路片、黑人种族歧视、我们都已经司空见过,多多少少也都会获得一些奖项。那么,为什么《绿皮书》可以摘得本届的最佳影片,定有它的独特之处。
自我价值的迷失于找寻
影片的两位主角之一是一位黑人音乐家唐·谢利。他拥有心理学、音乐学、仪式艺术三重学位的博士头衔,却没有一位家人。他有钱,有名住在高档音乐厅的楼上,家中的陈设满是昂贵的稀有物件:巨大的象牙、琳琅满目的工艺品,而谢利博士则身着一身长袍坐在像祭神一般高高的椅子上,尊贵与富有写满了全身。在此之前的影片中,我们对黑人的固定印象是不守规矩、来自底层社会、嗑药等,在《绿皮书》中,这样的形象定论被完全打破和颠覆,良好的修养与优秀的品行在谢利博士身上完美的展现。高出不胜寒,就是因为这样的克制与压抑,让黑皮肤的谢利博士无法在白种人的文化中立足,也因不懈于“黑人”同伍而无法回归到自己的同胞身边。在车上,托尼收音机里播放黑人音乐家的音乐,吃惊于谢利博士一首也没有听过;路过肯塔基州,买了一大份全家桶的托尼也吃惊于谢利博士不吃炸鸡。其实,并非是谢利博士不喜欢听黑人音乐家的歌曲不喜欢吃炸鸡,而是他所接受的文化不允许他听,更不允许他用手直接吃炸鸡。三岁就公开演出的唐·谢利,从小接受贵族的高级教育,学习古典音乐,他的世界里只有“礼数”,没有托尼所说的“enjoy”。他翘着兰花指拿着喷香金黄的炸鸡,与前排的满手油腻,大口咬着鸡肉的托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托尼的劝说下,谢利博士也学着托尼的样子将骨头甩出窗外,然后露出了满口洁白的牙齿,这是谢利博士在剧中第一次笑,也是托尼给谢利上的第一课:“whatever you do, do it hundred percent”。
当独自住在仅允许黑人居住的旅馆时,因谢利博士拒绝与其他人一起玩游戏被人嘲笑和讽刺;在路上汽车抛锚时,谢利博士无意间与正在耕田的黑人目光相对,一边是烈日下泥衣泥裤的种田人,一边是西装革履开着新款豪车的音乐家。种田人目光仇视,仿佛下一秒的锄头就要砸向谢利博士;谢利博士的目光更多的则是悲痛——我为种族平等而战,为何我的同胞还要仇视我?此外,谢利博士在性取向方面还有些许的不同。这种种的原因叠加在一起,终于在他们从警察局放出来的一个暴雨的夜晚爆发。“我不够黑也不够白,甚至不够男人,那我到底是谁?”这几句话深深触动了托尼。在喝醉后被打也没有失态的谢利博士,只因为听到托尼说:我很清楚自己是谁之后,在暴雨中咆哮。托尼明白了博士的孤单,明白了为什么博士总是在夜晚独自喝酒,明白了看向后视镜的时候博士总在若有所思。托尼虽穷,但是穷的明白,穷的幸福,可以为了50美元吃26个热狗,而博士坐在城堡最高处奢华的王座上,无家可言。
当演出到最后一场的时候,谢利博士因为不满俱乐部不允许黑人在餐厅用餐的规定,愤而离场,拒绝演出。他和托尼来到橘鸟餐厅,在这家仅招待黑人的餐厅里,谢利博士用手自然地吃着炸鸡,还进行了一场免费的表演。在那架老旧的木质钢琴上,谢利博士弹起了他喜欢的古典音乐,台下的黑人为之震撼并报以热烈的掌声。随之乐队加入,伴着他的琴声,餐厅的黑人随之舞蹈,谢利博士在这家老旧的小酒馆中酣畅淋漓的演奏了一回,并在这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回归——得到了自己同胞的认可。
最后,在平安夜的晚上,谢利博士拿着他最喜欢的顺风威士忌,一脸严肃的站在托尼家人的面前,像个成绩不好的孩子,直到大家接受他为他腾出一个地方,他才如释重负的笑了。到此,谢利博士完成了自我意义的回归与找寻,这个家虽不是自己的亲人,但已让他感到足够温暖。
如水涌动的宽容
托尼的扮演者维果·莫特森可能并不是一个嫩让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但是说起《指环王》中的阿拉贡,大家定会恍然大悟。为了出演《绿皮书》,莫特森为此增重45磅(约40斤),由一个肌肉男摇身变成街头油腻混混大叔。托尼是个社交能手,混迹于黑白两道。他办事牢靠,深的大家的信任。当科帕俱乐部出现有人打架,老板大声地叫出托尼来处理这件事情。虽然为此俱乐部不得不休业整顿而托尼也面临着失去工作。同时,粗中有细的托尼也会耍一些小手段来结识“道上”的大哥。没有工作的托尼当掉了喜欢的手表,为了50美元和别人打赌吃掉26个大号的热狗,但他不会昧着良心赚钱。当某位道上的大哥找他麻烦想让他做点“事情”的时候,察觉出风向不对的托尼断然拒绝。
正义与契约,是体现在混混托尼身上明显的特征。在临出发前,唱片公司说为了保证托尼不临时脱逃,薪水先发一半,另一半等全部巡演完成之后再发。托尼奇怪的反问道:“我答应做为什么不做到最后?”相似的场景也出现在XXX地方偶遇到纽约的朋友。怕托尼会难堪,谢利博士当场为托尼升官加薪,爱财的托尼拒绝了,他不需要面子上的临时任命,当第一晚看到谢利博士弹奏钢琴的时候就为他折服。痞亦有道,想做就做,才是最真实的托尼。
在这场冒险又动人的旅途中,托尼对谢利博士的态度转变可谓是180°。在与谢利博士的面试中,刚丢掉黑人维修工用过的杯子的托尼,为了得到这份高薪的工作,油嘴滑舌地把自己说成“在家中招待了几位黑人”。在出发当天,只答应做司机的托尼甚至连谢利博士的箱子都不愿意拎。明明刚刚出发,托尼就迫切询问回程的时间,一边开着车抽烟,一边大口地吃着三明治喝着饮料,全然不顾后座“老板”的感受。当别人问起他的工作时,他也只是说“为唱片公司打工”,拒绝承认老板是个黑人。在看过博士的第一场表演后,托尼在心里赞许了谢利的才华,所以主动为他拉开车门。但谢利博士却因为托尼聚众赌博而生气。
“为什么要只针对我,大家都那样做了。”
“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进场的权利,但你有。”
两句话将托尼说的无地自容,一直唯利是图,只做些粗活的托尼居然被这样的看得起,让他有些受宠若惊。
在此后,他对博士的态度有了明显的缓和,为可以让博士用上斯坦威钢琴,他对音乐厅管理人员大打出手。之后,谢利博士在酒吧被人殴打,托尼第一时间赶到,置自己安危于不顾,救出谢利博士。“从现在开始没有我你哪都不能去”——如果将最后在托尼家门口的拥抱算作180°的话,现在托尼对谢利博士已经转变了90°。之后在警察局里,托尼完全明白了谢利博士所坚守的:坚守尊严才能赢,自尊总能让你占理。他教会了托尼学会控制与不要冲动,这是托尼对谢利博士理解的第二课,谢利博士用自己的行动也证明着自己说的话。
奥斯卡喜欢的影片
《绿皮书》摘得奥斯卡的桂冠并不是一件让人意外的事情,它符合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审美。首先,它有可看性。商业性是奥斯卡影片的特点之一,不会让普通观众在影院中因太过无聊而睡着或者中途离场,不会有看不下去的感觉。《绿皮书》中恰到好处的笑点和两个人之间的磨合,都会引导着观众有看下去的兴趣。其次,《绿皮书》是有关黑人种族、和种族歧视的电影,也是奥斯卡喜欢的类型之一。这样看似敏感却又能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题材,也是很容易获得奥斯卡奖的。
第二稿
黑与白交叉线上的自我迷失
前不久刚刚落幕的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红花落,在了《绿皮书》这部公路片电影上。影片讲述了在一场旅途中,鄙视黑人的意大利裔美国人托尼在给黑人老板谢利博士当司机的过程中,两个价值观完全相反的人互相磨合,都找到了自己归属于认同。
同类型题材的相似电影有很多,有讲黑人雇员帮助白人老板重新开始新生活的《无法触碰》;有讲黑奴解救的《为奴十二年》和《被解救的姜戈》;还有讲帮助黑人女仆不受欺负平等对待的《相助》等等,黑人的种族歧视我们都已经司空见惯,但是《绿皮书》却在这以类型的电影中看似寻常却又与众不同。它所讲述的不是奋斗,不是压榨,不是反抗,而是自我的找寻与归属。并且它也一改往常白人老板和黑人雇员的形象定位,将两者调换,摩擦出新的火花。
在影片中,虽然最佳男主角提名奖给了在指环王中饰演阿拉贡的维果·莫腾森,而饰演谢利博士的马赫沙拉·阿里得到的是最佳男配角奖,我认为,这部电影的男主角就是谢利博士。首先,作为一个公路片,谢利博士和托尼开启了南下的旅程,表面上是因为谢利博士的南部巡回音乐会,实际是博士想用自己身体力行的行动,向人们发出拒绝种族歧视的抗议讯息。谢利博士是一个不被接受,不知道归属的人,他生着黑色的皮肤,却长着一颗白色的心。从小接受白人高等教育的他,获得了三个学科的博士学位,却仍然无法真正被白人世界所接受;他是第一个在格列宁音乐学院学习的黑人,接受了系统的古典音乐的学习,却因为在白种人的社会中无法接受黑人弹奏古典音乐而只能被迫弹奏流行音乐。他说:“有钱的白人付钱让我演奏钢琴,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有文化,但当我一走下舞台在他们眼中就立马变成了一个黑人而已,因为这才是他们真正的文化”。虚伪、伪善,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戳穿种族歧视者的羊皮。无论你多么赫赫有名,无论你多么身份显贵,肤色隔绝你我,决定一切。谢利博士一生都在忍受着这样的有色眼镜的看待。在一次音乐会演奏前,博士盯着镜子里的自己,导演特意设置了用白色的海绵扑蘸取黑色的遮瑕膏的特写——纯白色的海绵扑粘上黑色的遮瑕膏,像是被污染了一样,镜子中博士黑的面庞和黑色的遮瑕膏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此时的音乐纯净而忧伤,谢利博士的微微闪着泪花的眼中哀怨又迷茫。他皱着眉头,只能无可奈何地将伤痕遮掉。不知他心中是否希望镜子中的自己变成一个白人?镜子,代表着事情隐藏的另一面,是一个很好的道具。导演在此处使用镜子就像在电影《霸王别姬》中,导演再暗示程蝶衣对段小楼的特殊感情、暗示袁四爷对程蝶衣特殊的赞赏一样,也多次在使用“镜子”,来表达事情的多重性。在这里也是同样的道理。“我独自忍受轻视,因为我不被自己人接受,因为我和他们也不一样,所以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我甚至不够男人,那你告诉我,我是谁”。“我是谁”,这是一个亘古的哲学问题。性别的认同的不一致、白色的思想和黑色的皮肤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谢利博士,使他不知道该如何将自己归置,在这多重心理压迫的夹缝下,使他成为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无论在舞台上聚光灯下有多么的闪耀和光鲜,都无法抵御独身一人在城堡中的孤独。那是多少物质的金钱和酒精的麻醉都无法解决的事情,也正是博士最害怕的。
这一条巡回演唱会的路也是博士找寻归属感的路,少不了看似粗鲁实则细腻的托尼帮助。一路上,托尼按照妻子的要求经常写信回家,但没有什么文化的托尼只能写一些生活中像晒袜子、洗衣服这样的琐事。在这一路上,博士不断帮助托尼润色信件,分享托尼对妻子与孩子的爱意。这个过程,对于博士来说看似帮人实则渡己。谢利博士唯一的亲人是不联系的兄弟,他的高傲的自尊心使他无法做出退让,主动写信,帮助托尼写信的过程也是在给博士自己亲人写信的过程。在大雨之后的一天夜里,托尼对博士说,你也可以给你的兄弟写信,我就不会一直等着他的来信,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踏出第一步。或许也是这句话的作用,在平安夜的晚上,送走托尼独自回到家中的博士也让仆人回家与家人团聚了。谢利博士没有坐在昔日高高在上的王位里,而是坐在低低的沙发上,把玩着托尼捡来的幸运石,沉思了许久后,拿着一瓶酒窘迫的出现在托尼的家门口。没有别人的勉强有胁迫,他带着羞涩与不安来到托尼的家中,在大家沉默了几秒之后,大家主动为谢利博士腾位置拿盘子。谢利博士最终踏出了这一步,他想融入大家,就像在黑人酒吧中那场酣畅淋漓的免费表演一样,大家都真心的为博士鼓掌喝彩,在博士与乐队的音乐下自由地舞蹈着。托尼的家中,谢利博士完成了自己最后的认同与归属。
奥斯卡的最爱
在2019年奥斯卡还没有公布的时候就有评论说《绿皮书》定会是今年的黑马,那是因为《绿皮书》的拍摄符合了奥斯卡电影节的审美风格和商业元素。
对于奥斯卡奖来说,无疑它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大奖,也是全球电影的风向标,对于作为商品的电影来说,其在某种意义上是否成功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取决于票房。票房的决定者就是观众,那如何让观众买账?无疑就是将电影做的好看。有很多电影虽然在艺术价值上有很高的成就,我们只能将它称之为“艺术电影”,但这些电影是永远无法得到奥斯卡大奖的,因为没有观众会为了一个看不懂的电影买单。例如前段时间上映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很多短视频或其他平台上,用尽手段做了很多营销,同时还选在年末岁首的12月31日与1月1之间上映,使得观众产生一个与影片风格完全不一样的期待。所以虽然在上映3天内吸金2亿元人民币却惨遭骂声一片。但《绿皮书》却不会。首先,他好玩,有很多“反差萌”的搞笑片段。例如谢利博士第一次吃炸鸡的时候翘着兰花指,一边吃着喷香的炸鸡,一边从牙缝中挤出“不卫生”几个字;在从酒吧出来的时候,明明已经酩酊大醉却还要摆出一副优雅端庄的绅士样子。维果·莫腾森为了饰演托尼这个角色增肥40斤,由肌肉男变成一个油腻大叔,挺着肚子、不自觉地吐舌头,还话痨。他无时无刻不在吃东西,大口咀嚼的样子,这样的人物形象哪位观众看了不为之捧腹?其次,画面好看。宽敞无人的乡间大道,广阔的平原,美国南部乡间风光在电影中一览无余。阳光照在车里的氤氲,不断变化的镜头和两人有趣的对话,牢牢地抓住观众的眼球。南方贵族生活的奢侈,昂贵的施坦威钢琴、大剧院中坐满的宾客、鲜亮的配色……等等,这都是能让中国观众耳目一新的地方。相对于《地球最后的夜晚》,无数摇晃的长镜头、暗色调的画面和另许多观众快要睡着的节奏……再怎样美好动人的商业宣传都不能为影片带来任何一点的商业电影的元素。
http://www.dxsbao.com/art/4132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