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大学生感到恐惧的三件事是什么?”——“谢邀,人在教室,刚下自习。考试挂科,上课点名,还有万恶的体测。”这一问答引起无数在校大学生的共鸣。然而,为体能测试困扰的远远不止热衷于宅家的大学生们,不少获奖无数的奥运健儿们,也同样败在了“统一体能测试”这一门槛上。
9月26日晚7点半,“洪荒少女”傅园慧在全国游泳冠军赛·东京奥运达标赛中斩获预赛第一,却因体能测试未达标而无缘决赛,引发网友热议。无独有偶,广东选手余贺新虽以21秒79的成绩打破男子50米自由泳全国纪录,却同样因体测止步预赛。与上述情况密切相关的,是今年二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基础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的通知》,其中不仅将体能达标列为参加奥运选拔的硬性指标,还将这一结果直接与训练津贴挂钩。的确,在赛场上发光发热的运动健儿似乎理所应当拥有健康的体魄,因此这一规定公布伊始,大多数人纷纷表示了支持,可结果真的尽如人意吗?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运动员的体测项目除一般的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等,还包括3000米跑、垂直纵跳、30秒双飞跳绳、深蹲、卧推等多项项目,光从项目本身来看,该类体测大大提高了测试的难度,也增加了负伤的风险。2019年10月,CBA球员张兆旭由于在体测中举杠铃深蹲突然受伤被紧急送往医院,自此,对于是否应当取消体测的争议一直居高不下。因为风险增加而彻底取消体测,听起来似乎有因噎废食的嫌疑,但风险可能带来的其他损失,亦值得引起关注。
除却增加意外负伤的风险,“一刀切”的评价标准更是受到频频质疑。排开运动员本身体质的先天差异和各种旧伤不论,不同门类的运动员由于专业的后天训练,身体各方面的机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或弱化,而这恰好符合体育竞技的专项发展需求。比如为了更好地发挥“打水”的作用,游泳运动员的脚踝通常都很柔软,但若是频繁跑步,则容易将其硬化。这就好比打游戏时选择道具,这项道具可以小幅度提升你的各项其他数值,却可能大幅降低你的特级指数,你又会如何选择呢?
统一体能测试的设置,本意可能是为了减少兴奋剂的使用和提升运动员的基本身体素质,然而粗放的评价标准和项目设置,重的是数据而非目标所指向的能力,存在本末倒置的嫌疑。同时,政策背后暴露出的专业领域指导权与专业度的脱节,也值得社会的进一步思考。“外行指导内行,老传统文化了。”有人这样嘲讽道。
当然,这一改革目前仍处于完善和发展阶段,就我个人来看,若这类竞赛改革的大方向仍将被继续坚持,那么,是否可以针对不同类别的运动员设置个别项目的指标差异,是否可以减少体测的周期以免过多消耗运动员专业训练的精力,再或者,将体测与其他竞赛独立进行津贴奖酬和荣誉选拔,将体测指标反映的能力而非指标本身作为训练的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等等。但不论如何,奥运健儿们的体测之路,目前看来仍然道阻且长。
http://www.dxsbao.com/art/3422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