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曾说过,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不仅需要讲课来传授知识,更需要用过硬的科学素养培养新一代的知识与技能。而这学期的教育见习方式就让我看到了不同学校,不同类型老师的优秀教学方法,更学习了人教社谭老师对生物学课堂的有用建议,可以说在教学上得到了全方面的启发。尤其是在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这两个方面,我深有感触,也明白只有做终身成长的教师,才能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好教师。
(一)教学实践能力
教学时间是一线教师能力的主要表现方式,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作为一线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的内容。
首先,是教学方法的设计。通过观摩高考复习的教学指导视频,我深感高效的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加强思维联系”的重要性。例如,在“环境与稳态”这堂复习课,斐柳老师就提到了知识串讲、网络图等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痛点进行靶式突破。目前高中的生物课堂对综合能力的要求逐渐增加,许多高中生由于生物学思维培养不到位,或是学习基础不扎实,在分析生物问题时难以考虑全面,从而萌发对生物的畏难放弃心理,而知识串讲和思维导图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纵横关联,形成属于自己的生物知识网络,从而对自己的知识储备查漏补缺,并能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问题。要达到这样的能力目标,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找到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帮助学生们深化知识,同时加深对生物的理解。
其次,教学引导应当有的放矢,在“建构式教学”抓紧盛行的情况下,教师越来越多地尝试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发挥自主能动性,增加课堂的参与感。并努力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创新能力等。因此,在授课时,我们常常会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问题,但谭老师就提出了两个非常犀利的问题:问题串的有效性以及科学思维的严谨性。
问题串的设计一直是让我头痛的难点。还记得之前在写教学设计时,为了使课堂的氛围更加热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常常会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大家一起回答,例如“大家有见过蚂蚁吗?”等等。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才明白,这样的问题其实并不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帮助。教学问题不仅仅是让课堂氛围显得更加热烈,其实更需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思考,逐渐沉浸于课堂,而我涉及的一些简单问题却反而可能抑制了学生的深入探究。所以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尽量使用观察、阅读分析等内容,辅助学生进行更有深度的思考,对他们的科学思维产生更多实质性的帮助,而不是只关注表面课堂氛围的“形式主义”。
同时,科学思维这一堂课更可谓是醍醐灌顶。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用到教材中的材料背景拓展,原来在这些看似简单的材料陈述中,也蕴含着教材编者对科学思维培养的智慧。在进行材料讲述的时候,学生经常会忽略一些小细节,产生逻辑上的纰漏,作为教师的我们此时就应该及时纠正。钟老师还对科学思维的培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科学思维必须遵守三个基本原则:在逻辑要求上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在方法上要求辩证地分析和综合两种思维方法;在体系上,事先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通过他的讲述,我明白了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培养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材料的前提条件,过程的合理性,以及结论的严谨性。这一过程在实际实践中往往容易出现错误,教师对细节的把控程度直接决定了培养过程是否成功。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才能顺利地将教学内容严谨地传授下去。并且,我们也应当注意程度词和逻辑词的应用,如“一定”“因此”等,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准备中,不断学习如何磨炼语言用词。
(二)学生科学素养培养
通过谭老师对教材的解读,以及其他老师对高考复习的讲解,我发现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面临应试要求与科学思维培养的冲突,因此我们也常常会产生这样一个疑惑:解题方法的教授是否是对学生自主性的扼杀?而在这次的教育见习中,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我不禁感叹,原来这样矛盾可以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结合应试和探究的精华,反过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第一,将复习课的内容有意识地穿插进日常教学内容。其实考试问题都是基于课本内容的应用,并且是对科学思维的综合检测。如果要做好考试题,我们在课堂上的思维训练也必不可少。而大部分学生对试题感到困难,往往是因为在正常上课时,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够到位,分析思维基础薄弱,因此,相较于新课讲授和做题技巧分析,我们不妨可以尝试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将一些经典的问题作为课堂的当堂测验,帮助学生记忆、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我们还可以将一些问题作为课堂的线索,在不断攻克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建立较为完整严谨的科学思维,并且懂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将复习课作为高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手段,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一些做家教的经历中,我也发现身边许多同学会在课程复习时出现“断片”现象,即一味地采用题海战术,机械式地做题讲题,最终每道题之间的知识点都出现了断层分裂的状况,学生在听课后也只是得到了碎片化的知识,一但题目出现变式,学生依旧无法调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其实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现象。考试实际上是对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知识基础的综合考察。要在考试时得到好成绩,我们更需要的是在平常上课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同时,我们要让复习课在科学思维能力培养更加高效。例如,在《遗传与进化》复习课中,讲课老师就提到了“提取关键信息”。学生在分析生物学问题时,会发现题目包含了背景信息、实验探究过程、实验结果等内容,只有让学生学会提取关键信息,才能让学生找到问题分析的入手点,从而进行更系统有序的思考,避免思维的混乱。而在平时的讲课,由于时间有限,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没有自主陪养“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甚至其他的相关科学素养也无法建立。这时候复习课的作用就会十分显著。复习课的内容实际是科学思想方法的浓缩,通过有针对性的题目训练,帮助学生迅速找到自身知识漏洞以及思维的不足,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短时间内可以得到系统的提升。所以,我们在复习课的时候,应该先列出详细的计划,如重点培养哪些科学素养,再融入相关复习内容和不同的题目,以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
第三,加强学生的课外拓展。如果仅将学生的思维禁锢于课本和试卷,这将阻止学生主动性的发展,不利于科学素养的长期培养。例如,我们经常会按照考试大纲进行课本内容的讲授,却会忽略其他关于生物知识的课外内容。这其实是对学生好奇心的扼杀。我认为,如果能够用有趣的材料,合理难度的课后作业来让学生了解课外的生物学知识,或许能让学生的生物学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初中生和高中生为例,初中生往往对生物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而初中生的课本知识也多处于“科普”水平,所以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并布置课后观察、搜集资料等任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思维。而对于高中学生,由于他们学习压力大,并且常常面临住校的学校要求,许多学生无法接触到非常丰富的课外资源,然而生物的学习又逐渐向分析类发展,所以我们需要进行有效补充,在课堂中设置资料卡,采用新颖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多动手实验,激发学生灵活思考。
总之,一个优秀的课堂,离不开教师自身深厚的知识储备、优秀的科学思维以及饱满的教学热情。身为未来的教师,希望我能够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提高自身能力,用脑、用眼、用手、用心,多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成为一名终身成长,能够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让学生全面提升科学素养的好教师!
http://www.dxsbao.com/art/3242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