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那么应该如何培养人呢?在这个暑假中中,卢梭的《爱弥儿》让自己感触颇深,不仅仅在自己对老师的理解上,也在对当老师是否一定要时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竞争能力。
从小到大,关于教育,听到最多的便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争论。这个争论涉及到了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而身为未来的教育者,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基于社会现状,充分考虑这个问题,并结合实际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做好一名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有良好社会价值的学生的合格教师。当代教育实践中,一方面迫于社会、制度的压力,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让学生家长都拼命挤往各大重点高校,学校也狠抓神学率,接近军事化的作息时间安排、学校规则制定往往会压抑学生的健康发展,例如我的高中,就有明文规定,在下课时间也不许嘻哈聊天,早上六点半早读晚上十点半熄灯,同样熄灯后也不许聊天。这是一种逼迫学生压抑情绪专注学习的一种手段,尽管对学习成绩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但长此以往对学生情感的压抑,常常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受阻,表达能力逐渐退化。另一方面,国家又不断提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若响应号召,则学生的学习时间势必会减少,紧迫的考试神经瞬间松懈,这样就与应试教育理念相悖,但若不响应号召,教育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违背国家教育方针以及教育价值,二者难以均衡。
其实这也是人的本性与教育之间的平衡决断。
记得卢梭在《童年,快乐比什么都重要》这篇文章中就写到,“我们要在属于自己的范围活动,就像蜘蛛总是待在网的中间位置一样,这样我们就不会抱怨自己柔弱,因为我们没有感觉到柔弱。”这句话在成年人的社会中或许就是“佛系”的代名词,严重者或许会被鄙视为不求上进之徒。然而,我们是否把我们的价值观过早的注入了童年的孩子当中。在三观尚在形成之时,我们把僵化的价值观与思维灌注给孩子,就像在果实成长之时,给它套上了一个套子,长大后的果子形状或许培育者满意,但放入市场上时却失去了其独特性,买家大多喜欢看起来健康成熟的果子,更可怕的是,如果那个套子并不完美,甚至有严重的偏向性,那那个果子的最终长成何种样子难以预知。童年就是需要自由成长,不断去发掘认识自己,知道能力与擅长之处,才会让心灵健康的发展,让能力充分发挥作用。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更倾向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并根据成长时期选择二者所占的比重。应试教育之所以被批判,在于它与社会实践的脱离,而现在素质教育的缺点,在于重视德体美而减少了对智的培养。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在于社会实践在教育中占有的百分比大小,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经济功能决定了教育需要培育的是能够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也就告诉我们教育与社会实践应当紧密结合。而身为教育者,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把控好实践与知识的量度。往往通过社会性学习,我们才可以充分发展德育美育体育。
结合自身经历为例,过去十二年的学习时光中,我很幸运的遇到过三类老师,充分推崇素质教育类、充分推崇应试教育类以及二者有机结合类的老师。他们的教育理念不同,教育表现形式自然不同。
首先,是他们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充分推崇素质教育类的老师是自己的初中语文老师,她发布过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章,内容也得到了好评。她的上课方式是,用各种各样的故事吸引学生,从而绕回课本想传达的思想情感;充分推崇应试教育的老师即我的高中化学老师,则截然相反,每天的口头禅便是,放下杂念,埋头苦读,每天上课除了关注知识点还是知识点,未有半刻停歇;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的老师与上述两位老师不同,他作为高中班主任,不仅掌管着我们的学习任务还肩负着关注高中生心理发展、进行德育的责任。他的课一直幽默风趣而效率奇高,课后也赏罚分明,管理松弛有度,也会在课余用自己的人文关怀引领我们向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发展。最终结果在情理之外,意料之中。语文老师的课因为班风太松垮,学生们都逐渐选择了放松不听课,化学老师的课因为太过死板无趣,导致走神率不断上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不断下降,这两门课的成绩都不理想,但物理老师兼班主任的课却不仅受到学生喜欢,班级成绩还一直名列年级前茅,不仅如此,学生的个人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包括我,到现在都十分感谢他当时对自己三观的正确引导。
我觉得这三个老师的例子分别从正反面论证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各自的优缺点。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在幼儿时期,人们往往不愿学习与遵守人类社会建构的文化规范和传统习惯,这一部分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在学习上的惰性,素质教育的轻松便会放大这样的惰性,使学生怠于学习,从而在实际中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这时,应试教育在推动学生学习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但是,就像杜威曾经指出的那样:“如果所获得的知识和专习的智力技能不能影响社会倾向的形成,平常的充满活力的经验的意义的增进,而学校教育只能制造学习上的’骗子’——自私自利的专家”,现在过于僵硬死板的应试教育,忽略了许多学生的健康身心发展甚至思想道德建设,这时就需要重视学生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素质教育进行弥补。
实际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是完全对立的概念。杨江南在用十多年写成的新书《教学反思:高分与素质并重的学习方法》中指出,素质教育的真正障碍不在考试的存在,而在于师资、文化与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素质教育能够应付好考试,而且会比单纯的应试教育做得更好,因为它能通过综合素质的提高来从长远的角度提高考试成绩。就像上述提到的班主任,他通过德育美育等一系列思想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同时,也让学生对学习、教育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也有了更加清晰的学习目标,从而开始主动学习。我觉得理想的教育方式就是通过老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直以来很喜欢孔子的中庸之道,在教育上,“过犹不及”这个词给了教育者充分的警诫,我们现在认为的素质教育与原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其实有所不同,我们现在推广的素质教育往往片面地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调整,将现在片面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很多时候我们并未充分理解把握素质教育想传递的教育内涵,便开始了教育实验,也得到很多挫折,但改革总在曲折中前进,相信不断吸取过去经验教训的教育,会变得越来越适合人们的发展。
但同时,在不断接触教育思想的同时,自己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困惑。作为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学习者,内心也十分希望自己可以在未来成为一个为学生指引正确人生道路的老师。可是接受了这么多教育学的熏陶并学习了系统的理论,我只是明白了教育对人的意义以及应该怎样一步步深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却并不知道怎样才能真正把控学生的真实学习感受。教学的作用有时候更多应该建立在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上,才能更好的通过交流达到教育的目的,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对人的培养上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讲的并非学生想要的解答,那教育的效果必定不是那么的理想,因此如何了解并把握学生所需要的教育,是我一直很困惑的问题。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育者,需要传道更需解惑,一个老师的社会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为社会培养劳动力,更在于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知道成为人的意义。我们关注着现在,更孕育着未来。未来教育的核心便是以人为本和教育权利公平,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尽力加大教育普及力度,是教师之责。没有巨大的能量去改变社会,但我们可以自己的力量改变身边,微薄之力终究会汇聚成汪洋大海。从一个懵懂只会关注眼前的迷茫学生变成学会了找寻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不断坚持的人,自己深深明白教育对一个人发展的巨大推力,从家庭教育到占主体地位的学校教育,学生的思维一直都不断在被教育者塑造,而卢梭笔下的爱弥儿在成长过程中,也因为社会环境的不断冲击,自主能动性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老师需要做的也更加的复杂和困难,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有独特性,并且人生的高度和长度并非由起跑线所决定。自己未来还需不断阅读与实践,在疑问中领悟,更好的了解教育。
http://www.dxsbao.com/art/3242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