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鞅变法时期的历史背景。
1.井田制瓦解,私田制兴起。
井田制是一种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制度,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区别于土地私有,土地实际权归君主所有。井田制出现于商朝,一直到西周时才发展成熟。我们通常所说的“阡陌纵横”就是典型的井田制土地模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就有最早的对于井田制的描述:古者言三百步则为里,名曰为井田。井田制是建立在最早期封建社会氏族土地制度上发展而来的,在周朝是君主执政理念中最核心的理念。这也导致了后期井田制一旦出现问题,整个封建国家就会深受其害。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封建国家是区别于后世的封建王朝的,周朝的封建更多的是指“封邦建国”。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井田制可能就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化制度。由于当时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的影响,这种制度可能从未得到严格的,或者大规模的实施。
这也许也是井田制轻易就被私有制所取代的原因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重要里程碑,而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已经得到广泛普及。《国语·齐语》就有记载管仲向齐桓公建议:“贵金以铸剑戟,可用战马;劣金以铸锄夷斤斧,可用壤土农田。”大概就是将铁器从战争的使用扩大到农业的使用,这是一个农业的巨大发展。《管子·海王篇》亦有记载:“当朝铁官有奏言:凡女子必有一针一刀,……凡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可见农作工具有了显著提升,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私田制日益兴起。而私田制的兴起同样也导致了地主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产生,这个矛盾在今后的几千年里日益激化,这期间也爆发了很多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
2.分封制崩溃,向中央集权制过渡。
分封制是一种中国古代皇帝旨在巩固疆域、管理国家的分封诸侯制度。商代就已经有分封诸侯的惯例,但称号只限于侯和伯。在西周灭商后,分封制大规模的施行,这些诸侯国的责任就是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同时他们也有着很大的自主权。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后期诸侯国不受君主管控,各自为政的局面。
西周后期,诸侯国实力日益强大,而王权却日益衰弱,诸侯国的野心慢慢显现,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拉开了诸侯国与君主对抗的帷幕,这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烽烟四起,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纷争不断,争夺地盘,周天子却无能为力。直到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分封制日益崩溃,向中央集权制过渡,然而这个过渡时期却颇为漫长。各诸侯国依旧群雄逐鹿,历史进入了一段漫长的纷争期。至于谁能脱颖而出,这场角逐才刚刚开始。
http://www.dxsbao.com/art/32190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