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就是根据一定的主题需要,将拍摄内容组合成一个具有意义的序列和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如同一部纪录片的骨骼,是支撑全片的框架。[1]因此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对于内容的呈现与主题的表达而言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较于传统的、严格的叙事结构种类,《英与白》就好像一个异类的存在。片中并没有按照时间或是事件的发展顺序呈现素材,同样不存在任何计划性的板块化表达。导演全片采用漫谈式的叙事结构,整个过程都以创作者自己的眼光为线索,所有的呈现都是非线性的,甚至是碎片化的,可以说几乎是颠覆传统叙事的存在。这样的叙事方式固然可以说是基于传统叙事方式作出的创新,但同时也必然带来一些新的困顿——创作者的主观化倾向削弱事件的真实性表达。
《英与白》中几乎没有“线性”的具体叙述过程,时间不是连续的,甚至包括生活日常这类也被拆解为小段小段的“独立事件”,而后再以创作者的意志完成二次拼合,似乎一切都来源于真实,却又叫人不得不怀疑这究竟这是否是真实。不过令人惊喜的是,片中素材在碎片化的表象下却又都隐藏着三条线索——英与白各自的生活与互动、电视里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以及永远都在等待父母的娟。笼子里烦躁愤怒的英,眺望窗外的白,或是白陪伴着英锻炼身体、洗澡、吃饭,其中偶尔穿插几段铁栏外眼神呆滞等待父母的小女孩娟。创作者主观地把现实的生活空间进行了压缩,英面对的总是一个接一个的铁笼,白数年如一日地待在这个小屋里,娟同样永远在等待,循环往复;而外界的世界大背景,或是更加广阔的时代面貌却被压缩在了一台电视机中,小小的机器中呈现的都是遥远的克林顿总统弹劾事件、科索沃战争……日日在这个困顿的空间中轮播着世间百态。你会发现太多巧妙的设计,太多的隐示,因此也可以判定,这大概率不是事实了。而这样的表现方式也不禁让人发问,纪录片的创作究竟是将生活本真的面貌客观再现,还是将“真实”本身当做素材,来表达创作者自身的人文认知?这样的试探,究竟是对传统形式的创新,还是对纪录片本质的背离呢?不过我想,假若这样的创作形式确实突破了纪录片的本体涵义,我也愿意承认它的价值并将视当作纪录片之外一种新的影视形式,毕竟镜头的最初效用本身,就是表达。
http://www.dxsbao.com/art/3210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