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矮的土墙,略显简陋的房屋,志愿者来到梁同周老人家里的时候,老人和老伴正坐在门口拾柴。灰白的头发、略微佝偻着的脊背、憨厚的笑容,已是75岁的梁老,却还是精神抖擞,看不出憔悴,梁老看到志愿者们的到来忙站起身来迎接。
“终于找到您了,我们可是走过好几个村子,一路询问才找到您的,能见到您真的很幸运。”志愿者周钦天笑着说道。
为了感受水寨乡的风土人情和深厚文化底蕴,7月8日下午,平顶山学院赴叶县助力脱贫服务团志愿者们来到叶县水寨乡董刘村找到了75岁的梁同周老人。梁老很热情,欣然地接受了志愿者的采访。
“我是从小就喜欢画画,喜欢自己琢磨,也没有拜过师,自己想到哪就画到哪。”回忆起刚开始画画的时候,梁老这样说。
梁老,1942出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水寨乡,从小热爱画画,后来上学毕业为了生活不再系统的作画。1960年担任村内生产队会计,1980年开始继续画画,涉及山水画、国画、油画、玻璃画、布画、壁画等不同的种类,从开始到现在已经画了三十多年。
在当时那个年代,农村人画画总是不被看好的,家里的老人们认为农村的孩子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出息,“我刚开始画画的时候,家里人都不支持,极力反对我,他们认为画画既不能挣钱,又不能当饭吃,根本不会有好的出路。”梁老回忆道。年代思想的束缚,让当时的梁老不得不暂时放下手中的画笔,在学业结束之后选择留在了村里生产队担任会计,这一干就是二十年。
1959年,17岁的梁老跟现在的老伴结了婚,当时的他还在自己画画的道路上摸索。因为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专业人士的指导,一切画画的原因都因兴趣而起,一路摸索,一路坚持。“当时还年轻,我有时候就会跑到城里,找到那些玻璃店、美术店,站在店门口看他们作品的着色和手法,然后在回去进行临摹,那段时间兴趣很高,自己画着画着就画了下来。”大概也就是梁老的这份对画画的坚持,才使得他在干了二十年会计之后决心回归,重新拾起画笔。而这一次的坚持,不仅让家人对他的态度有所改观,也让梁老的生活从此有了转变。
玻璃画在当时那个年代十分流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从1980年起,梁老尝试开始在玻璃上画画,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越画越有感觉。“当时村里人结婚,我就去帮人家在镜子上、窗户上画一些装饰,也不要钱。后来越画越大,也在村里出了名了,人家有事就会来找我画,慢慢的靠画画也赚到了钱,从那以后家里人也开始支持我画画了。”经梁老描述,志愿者们了解到他曾在禹州画过15年,大多画一些山水画和国画。在平顶山市区也有工作过,给当时的饭店画一些墙绘,很多人都知道他。梁老说,他还在宝丰、鲁山做过玻璃画,当时家里的生活条件就是因为这个画画的手艺才逐渐好起来的。
梁老有三个孩子,并且因为他的影响,三个孩子都会画画。志愿者进到梁老家里时只看到一间狭窄的房子。房子虽然简陋但却充满了艺术气息,梁老告诉志愿者,正对正厅门口的这几幅玻璃画就是他和他的女儿共同完成的。看到这,志愿者们不禁惊呆了,“您要是不说这是您画的,我还以为您这是买的呢!”志愿者刘莹琪感叹道。环顾四周,志愿者看到了墙上挂着的布画,看到了立柜上活灵活现的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论是玻璃上的山水、布上的花鸟画,还是柜子上的人物画,都给人一种及细腻的感觉。一泻而下的瀑布、远近分明的房屋、驻足花间的鸟儿,每一个细节都凸显了梁老作画手法的细腻和老练。
听到志愿者的赞赏,梁老不禁腼腆的笑了笑,“这些画都几十年了,现在就不行了,现在科技发达了,玻璃画都是用电脑直接制作的,这手艺也赚不上啥钱了。”听了这话,志愿者们心里泛起了些许的辛酸。随后,志愿者们了解到,近几年来梁老都没有再进行作画,电脑绘图的高效高质,人工画卖不出去,再加上梁老年纪较大这门手艺也就慢慢放下了。
梁老现在和老伴两人一起生活,因为没有较好的经济来源,之前赚钱的手艺因为市场变化也已经没法继续维持生活,现在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生活条件相对来说比较拮据,但梁老表示,不管之前怎么样,都已经走过来了,“现在就剩我跟老伴儿两个人,年纪也大了,就这样过着也挺好。”梁老的态度很是乐观,就像他画的作品一样,随心所欲,想到哪就画到哪,随性一点,生活自然就更轻松一点。
走出梁老的家门,低矮的房屋镌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此刻的房屋在夕阳的映照下多了那么几分陈旧的历史感,不论是梁老,还是他的老伴,就连墙上落满了灰尘的艺术品都充满了生活的隽永气息。就像梁老的那句话,“过日子就跟我画画一样,没必要非要跟别人的作品临摹的一模一样,随心一点,自由一点,就会画出自己的特点。”
(皮
http://www.dxsbao.com/art/3160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