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舒琪、夏志豪、陈润华、姚瑶)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某一阶段的能量耗尽了就会起变化,变化了血脉就畅通,再接着生长、发展,如此螺旋式上升,使中华文明生命力不绝、延续至今。中国与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共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然而除了中华文明流传至今,且还在继续发展,其他三个国家的文明早已夭折。
逐渐累积,遗产丰富。中华文明不曾间断,主要靠文明不断累积。这种累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文字记载而形成的大量书面文献资料;二是众多的实物,包括器物、遗迹、遗址等。
而我要重点叙述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中华文明在长达5000多年的成长历程中,不断吸收、消化各异文化,才成长为如此华丽的中华文明。历史上任何外来文化传入中国,最终还是被中华文化所融合,成为颇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如古代的佛教,现代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外来文化的典型。
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并不是没有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时候,但总体上呈现开放态势。这种开放不像古希腊文明和近代西班牙、葡萄牙、大英帝国那样是全天候的开放。那种全天候的开放往往伴随着对外扩张,结果是发生大变异,分化、瓦解、衰落乃至毁灭。中华文明的开放是在保证自我生命机体存活基础上的适度开放,只要对自身不构成伤害,都能兼收并蓄。有所坚守而又通达,这是中华文明形态虽变而生命恒久的重要原因。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则体现得更为明显。西方强调文化“熔合”,所以美国早年的民族政策就有过“盎格鲁──萨克逊民族”,所谓“A+B=A”。而这样的“文化吞并”思想从来没有成为统治中国的思想。尽管中华文化的主体作用非常明显,它同时也兼容多民族不同的文化。
而立足于现代社会,中华文明延绵不息的同时,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也越发明显。许多外来文化、节日在中国、在华夏人中的出现,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一个重要体现。然而,中华文明因其包容性的存在也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外国节日在中国年轻一代人中的盛行,让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变成一个挑战。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华文明,更要做好中华文明的传播与传承工作,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http://www.dxsbao.com/art/2606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