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药铺
古老的匾额
精巧的铜秤
四方的药屉
木质的桌椅
鹤发的中医
这才是药铺啊,记忆里的老药铺。
霓虹的招牌
冰冷的仪器
透亮的玻璃
旋转的椅子
雪白的大褂
这还是药铺吗,这只是卖药的超市吧。
不知为何,记忆里的药铺总是那样一间古香古色,带着药草芬芳亦或是苦涩的屋宇。迈过高高的门槛,正对着的就是占满了一整面墙的药箱,那药箱也是木质的,深深地木色透出几分厚重感,黄铜的把手被磨得发亮更显出遥远的年代感。说是药箱,其上却是一个个可以取出的抽屉,一味味中药被密封好存放于其中。“一排排抽斗,一只只坛子里放着初步加工的中草药材,药铺伙计按照药房将一味味药称好,配好,包扎起来交给顾客,在药铺做事的人往往通晓中医知识,医生开的药方犹如天书,也只有他们看得懂。”这是《英国人眼中的中国》对药铺的介绍。
说到药铺,其中必定少不了一位医术精湛的老中医。医书里望闻问切的诊法他们信手拈来,一纸白宣,一只狼毫,挥毫写下的方子也定是药到病除。药铺里的伙计对药屉里的药更是烂熟于心,脚步不停地奔走间,一包包药材便已用牛皮纸打包起来用绳裹了交于病人手上。所谓医者仁心,遇到不懂煎药的人,那老中医也会吩咐伙计在铺子里煎好送与病患。
不久前上映的电视剧《老中医》中,20世纪初,“孟河医派”传人翁泉海,博采众家之长学习中医,先在家乡孟河开诊,后到上海行医。他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成为沪上名医。1920年,上海流行传染病“烂喉痧”,洋人医院趁机诋毁中医,提高药价,翁泉海潜心研究出中医疗法,救治了大批贫苦病人,提振了中医声誉。1929年2月,国民政府通过了“废止旧中医案”,翁泉海为了保存国粹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上海沦陷后,他因为帮助共产党领导的茅山游击队购买药品被日军追杀,被迫隐姓埋名回到家乡孟河,继续为游击队救治伤员。新中国成立后,翁泉海回到上海重开中医诊所。国家重视中医药的政策,使这名老中医终于获得了新生。且不说这剧拍的如何,单是那一张张精美的剧照就让人对它充满了好感,那种老中医独有的韵味被渲染地淋漓尽致,中医独特的品质也愈发清晰。
再看如今的药房,有的却是花花绿绿的霓虹招牌,光可鉴人的玻璃柜台。门边的音箱循环播放着音乐和穿插其中的特价药品,仿佛在鼓励人们有病没病都来买药,特价呀!再看看柜台里坐的人,身上虽然穿着白大褂却对医术一窍不通,来人卖药也只是照着药名拿来便是,临了还不忘加上一句“今天感冒灵打折要不要来上两盒。”这真的是一件令人很费解的事,什么时候起,药竟然成了可以推销的商品?实在是怪哉。
中医实乃我国国粹,纵然不能人人精通医术,却也要对它充满民族的自豪之情,中医绝不是被西医碾压的无用之学。当代中医亦应当博采众长,振兴我民族医术,使古老文化在今天发光发热。
http://www.dxsbao.com/art/2543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